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先让思想富起来

[ 作者:有凤来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8 录入:实习编辑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现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中央也全面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给政策、指路子,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脱贫。

无论是用怎样的方式脱贫,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让贫困者的思想先富起来。常言道:穷则思变。大多数安于贫穷现状的人,大多都是不愿意、不懂得改变和创新的人,守着一亩三分地,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年不变的老规矩,走着传统农业的老路,收着吃不饱饿不死的庄稼,忙忙碌碌、浑浑噩噩终其一生。这样的节奏,这样的思路,无论你给他多好的政策、措施,依然是贫困。所以治贫,首先要根治贫困户的思想。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办脱贫致富技术培训班,宣讲党的政策,学习了解富裕户发家致富的经验,因地制宜,传授一些支付方法。如山区地区,可以讲讲一些农家乐的开发,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经济林木的种植与开发,特色养殖业技术等等。二是将贫困户带到发达地区去观摩学习,感受贫富的差距,强烈的视觉冲击,或许可以激发他们致富的灵感,很多贫困户,终其一生,走得最远不过本乡集市,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过着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生活没有激情,没有追求,更没有斗志,因此根本谈不上改变。三要经常开办贫困户思想学习班,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政策下,因为人的思想有差异,便会出现收入和财富的差异。惰性思想,往往让人安于现状,甚至出现等、靠、要、拿的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只有让他们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贫困让生活更糟糕,富裕才会让生活更美好。他们才会有改变现状的思想动力,现在有部分年龄较大的贫困户,还抱着五六十年代我贫困、我光荣的老思想,这种抱残守缺的思想,才是脱贫攻坚的大敌与毒瘤。四是要让他们学会慢慢的改变。比如就从他们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改起走,很多贫困户家庭,不仅仅是物质匮乏,家庭环境更是脏乱差,这是他们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沉疴陋习,一般来说,进步富足与文明同行,贫穷落后与陋习为伍。

总之,只有改变贫困户的思想,一切攻坚扶贫的好政策,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否则,只会让贫困户安于现状,并窃喜:我幸好是一个贫困户!不然怎么拿得到这么多补助!或许还会将贫困进行到底!授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无止尽的给予,不如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向上的潜动力,教与方法,这才是脱贫攻坚不反弹的长效之路。

作者单位:北川永昌小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