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我国迎来第三个扶贫日。近日,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在扶贫日活动安排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全国有多地患上了“脱贫急躁症”。(新华网,10月19日)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近两年,扶贫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期,各级地方政府都致力于完成脱贫任务,实现脱贫摘帽,在此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甚至患上了“脱贫急躁症”,为了赶脱贫进度,单纯依靠资金帮扶,或在数据上弄虚作假等,诸如此类,可谓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之所以“脱贫急躁症”泛滥,根源就在于部分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和脱贫理念,想当然的认为只要达到脱贫标准,就可以顺利摘下贫困帽子,完成扶贫任务,并在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乎,脱贫数据乱报,不顾贫困实际,一味通过资金帮扶达到脱贫标准的现象屡屡发生,殊不知,如此作为,不仅无法帮助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而且还会造成扶贫乱象,给扶贫工作带来极大阻碍。
所谓“贫不贫,关键看人民”,扶贫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各级地方政府守住人民这一底线,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的来搞扶贫工作,脱贫攻坚才能表里如一,否则,扶贫工作就会虚无化、空壳化。具体来说,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脱贫观,切勿把脱贫工作视作自己升迁的垫脚石,不顾实际,谎报乱报,谎扶乱扶,而是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根据贫困户实际,想脱贫方法,制定脱贫对策,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结合起来,确保实现有质有量的脱贫。另一方面,各地也亟需加强督促和考核评估,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根据贫困退出机制的具体标准,组织开展督查巡查,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保证结果客观公正,如果部分政府在退出的过程中弄虚作假,务必严肃问责,从而切实保证各地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保证贫困人民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平武县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