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州、县、乡4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37257名队员进驻4277个贫困村。近4万干部驻村扶贫,如此规模的干部队伍,应该建立怎样的考评体系?针对“挂名式”帮扶、“走读式”驻村,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强化管理?召回制度如何综合考量,平衡奖与惩的关系?(《人民网》,8月30日)
近日,云南省严查脱贫攻坚,对“挂名式”帮扶、“走读式”驻村干部进行了强力召回。众所周知,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脱贫攻坚战就成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得好“党员就是为人民当家作主,公务员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为党员的公务员,我们更应该替处于“水深火热”的穷苦百姓做主,通过产业扶贫、异地搬迁、低保兜底、医疗救助、重建帮扶等方式,让百姓脱离贫苦,过上好日子。
可“挂名式”帮扶、“走读式”驻村的干部,就是典型的画饼充饥,挂羊头卖狗肉。既不能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帮扶百姓,又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党员的形象。与其大张旗鼓的“挂名”,不如走村入户了解实情。对于百姓而言,致贫的原因无非是因病因祸或者无劳动力。只要抓住了 “致贫”的根源,那因地制宜的“扶贫”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严惩“走读式”帮扶。对于帮扶干部,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到位情况、工作态度、办事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一方面,可以形成长效机制,鞭策慵懒懈怠的干部;另一方面,健全了相关的脱贫帮扶制度,对干部进行量化考核有据可依。
对于“走读式”帮扶,可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对于那些不作为不想为的干部,脱贫攻坚就只是一句口号,领导检查时装模作样“喊喊”,领导一走自己也拍拍屁股走人。与其将权利交与不作为的人,不如交给想干事的人。脱贫攻坚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落地生根。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低保兜底只是一种手段,产业扶贫才是长远之道。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州区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