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小山村来了位“大书记”》的文章,讲述了陕西全省唯一一位副部级驻村第一书记刘满堂的事迹。刘满堂出生于1956年,职务是中核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去年9月,经中组部批准,他前往陕西省旬阳县城关镇李家台村任第一书记。
副部级官员下沉到村真的突然吗?否也!2015年5月中组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中就讲到,“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可见,刘满堂下沉基层并非突然,且当时他还未满退休年龄。
副部级官员下沉到村真的“反常”吗?毫不反常!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直是我党对干部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就极力倡导“三同”(与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军队则要求军师团首长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同吃、同住、同训练),这成为我党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干群关系,成就事业的法宝。当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95年来,我党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人民当中。历史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因此,高级领导干部到村里当第一书记完全是正常,也是密切联系群的方法之一。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主席刘少奇就对掏粪工时传祥说过:“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这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可见,党的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做党的干部,就要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党需要,不计职务高低。更何况,从战争年代的革命前辈,到现在党中央的一些高级领导,都有过农村等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现实中,我们也不乏高级领导干部到最基层任职、工作的例子。如开国少将甘祖昌自愿回乡当农民,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辞职后回到她参加工作时的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任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12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辞去省妇联主席职务回村里任支部书记,杨善洲从地委书记位置上退下来到村里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等等,说明我党干部的职位历来是能高能低的,但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一标签始终没有褪色。
当前,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领导干部下沉基层一线。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中央推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村派人精准”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贫困农村,关键是精准扶贫,要求我们更多素质好、能力强的机关干部沉下去,这样,才能更好地联系群众、给群众以信心,才有利于真正找到“穷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而拔掉“穷根”,在实现全面小康道路上不让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其中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贯穿全篇的主旨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归根到底就是要求全党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当好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好务。
沉到基层去,是所有党的干部的一种“责任担当”,无论职务高低,关键是要能够放下“官架子”,知道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基层与人民群众中来往多了,这样,人们就不会把副部级官员沉入到农村当作“降级”、感到“反常”了。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直纪工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求是理论网 2016-08-1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