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要防止“四个问题”

[ 作者:笠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5 录入:16 ]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作出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庄严承诺后,“脱贫攻坚”成为当下一个热词,成为各级各部门、千万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在热情高涨、蜂拥而上的同时,也要防止出现以下四个问题。

1.产业集中度问题。在脱贫产业发展中,“山上栽果树、家中养山羊”成为主要选择。据了解,四川凉山州制定“1+X”产业发展战略,“1”就是发展核桃,毗领的攀枝花、云南许多县市,也大量发展核桃产业,并大量养殖山羊。产业过于集中,如果产品销售、深加工链条未接续上,就会出现产量过剩、量增价降,可能出现“砍果树”、“宰母羊”等问题。据悉,这些地区山羊价格逐步下降,此问题已见端倪。所以,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一定要整体规划,合理进行布局,即使同一产业,也要在品种、入市时间上进行差异化安排。要提前谋划产品深加工,孕育本地品牌,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和附加值。

2.群众组织化问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是一些地区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真实写照。原因之一,是一些干部工作方法有偏差,急于大干快上,“精英思想”作祟,组织发动群众嫌麻烦,凡事喜欢替民作主。原因之二,是一些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少脱贫信心和干劲,盼望干部帮一把,甚至一切都帮他安排好。有一个贫困户聚集的光棍村,问他们最需要什么,回答最多的是“帮娶一个媳妇”。贫困户要脱贫,既要提高其生产能力,尽可能种养出更多产品,也要提高其经营能力,教会他们算好账,还要提高其管理能力,生活开支、吃穿用度要有计划、有节制。实施脱贫攻坚,凡事要让群众多知晓、多参与、多决策,并建立利益捆绑机制,真正把脱贫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3.政策延展性问题。中央规定脱贫攻坚到2020年完成,时间跨度为4—5年,符合绝大多数林果业生长见效周期,然而许多地方层层加码,有的提前一年脱贫,有的今、明年就安排脱贫,往往造成核桃苗才栽下去,贫困户就被脱贫。为算收入账,临时上一些养殖项目,帮助养几头牛、十几只羊,收入就达到了,至于核桃产业后续技术、资金帮扶力度逐年减弱,产业容易夭折。为此,既要保持地方政府工作激情,快马加鞭推动扶贫,也要研究帮扶政策的延续性,坚持“既扶上马,还送一程”原则,对需要较长时间见效的林果业,继续加强后续帮扶,帮助贫困群众开辟一条持续增收的路子。

4.工作均衡性问题。对贫困村帮扶力度的大小,既取决于扶贫政策,还取决于帮扶部门的投入,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其一,贫困村之间扶贫力度不平衡问题突出,有的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有的只有政策层面的扶贫资金。其二,贫困村与毗邻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资金投向了贫困村,挤占亚贫困村必要的投入资金,两村之间差距迅速逆转,村民意见较大。其三,贫困村的贫困户与亚贫困户之间帮扶力度差距大,贫困户可以得到精准帮扶,亚贫困户只能受惠整村帮扶项目。以上均衡性问题,带来群众些许报怨,给维稳带来压力。为此,一方面,要在工作统筹上下功夫,平衡整村脱贫项目与精准扶贫项目,调整对村和对贫困户脱贫资金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要在后续利益分配机制上下功夫,贫困户脱贫奔康后,其股权分红、后续帮扶政策等,要进行统筹调整,转而帮助其他相对贫困的群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