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于7月27日刊登一则名为《这个“老牌”贫困村为何“扶不起来”》的报道,读后颇多感慨。报道中盘兔的村民们的贫困状况实是令人同情,多年来贫困总是如附骨之疽难以摆脱,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生活如这般光景?政府多年持续加大扶贫力度,为何在此确实成效建微?种种疑问确实令人深思。
在笔者看来,如盘兔村这样的贫困村的形成绝非偶然。贫困户都很清楚自己的生活状况与经济条件,他们想生活的更加美好吗?想!当然想。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物质生活条件富足无忧。然而现实是美好的生活不是靠“想”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才有什么样的收获。看看这些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究竟是有些什么问题。
一是“等靠要”思想严重。韦某家庭本是很贫困,还生了6个孩子,这抚养难度可想而知,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是一个问题,能否收到良好教育又是一个问题,且在这种家庭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又靠什么生存?难道又要靠苦力四处打工吗?这又能增加多少收入,能摆脱贫困的命运吗?显而易见这是不可行的。而且韦某仅仅30岁而已,就开始指望享孩子的福,而不思现在趁年轻去主动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孩子长大后能照顾好自己已是很不错了,能不能享他们的福仍是一个未知数。孩子现在小,等不到孩子就先等政府帮扶,扶贫物资、资金帮扶,低保、五保政策帮扶……反正政府是不会不管我们死活。
二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政府努力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就是要给他们一个自力更生的机会,给他们憧憬的美好生活指出一条明路。然而,一些贫困户认为锦衣玉食过一天,好死赖活也可以过一天,这么多年都这么过的,以后这样还是过得下去。打工,太远太累没技术;种养殖,没本钱没劳力。做着一些小活能过日子就行了,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邀请了也是懒得来,反正来了也听天书一般。
三是过于懒惰,认识落后,思想保守。一些人之所以贫困,完全归咎于自身。政府找项目,让你加入劳动,从而学习技术,使得有一技傍身,更能走上一个致富之路,但是部分人就是不愿做,不想做,什么都不做或者少做点,一样能活。还有人没能力自行发展,找不到合适项目发展,又没能力发展,却老是质疑政府组织的项目,心中做了就能改变贫穷的面貌,不见得吧?但是不经过一番尝试,怎知项目实施是否成功。这些人自我封闭意识一直紧锁脑中,越贫穷落后,越是故步自封,走不出这怪圈。
要达到2020年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扶贫还得从人身上抓走。
首先,矫正思想是基本。俗语说“人穷志坚”“人穷志不穷”。一个人被贫穷整怕了、穷惯了,他就从思想上默默接受,行动上放弃抵抗。要改变贫穷的面貌,必须要让贫困户从思想上燃起对抗贫穷的斗志,建立起对抗贫穷的信心。要建立起斗志,就必须要加强扶贫思想教育,灌输对抗贫穷、劳动致富、劳有所得的正确观念,将贫困户落后思想、“等靠要”等懒惰思想、错误价值观进行矫正,对根深蒂固者进行必要的“洗脑式”教育,使他们彻底认清现实,自立自强。只有从思想上得到改观,贫困户有了强烈的脱贫愿望,愿意积极主动脱贫,才能实施好其他步骤。
第二,技术帮扶是核心。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众所周知,传授生存技能、致富技术这才是扶贫工作重心所在。摆脱贫困的突破口必然从技能、技术学习方面着手,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教育,将贫困户列为重点培训对象,增加免费培训班开班次数,在培训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点对点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并取得实效。
第三,项目扶持是举措。技能技术的培训旨在为贫困户脱贫提供思路,在项目实施上进行帮扶是提供发展致富契机。对于有条件自行发展项目的贫困户,要加强对其进行技术指导、资金借贷、政策扶持等服务;对于没能力发展项目的贫困户,政府或村级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引进项目,拟定发展规划,从技术和物资上进行一定帮助,使项目选择精准并切实可行。
第四,社会力量是支撑。贫困户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可以说是处在最底层的群体,他们要成长起来,同样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拉提帮扶。要正视贫困户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不能产生歧视等负面的情感色彩。企业特别是在农村发展的企业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缺乏自身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将一些贫困户列入慈善机构,建立扶贫基金。健全壮大志愿者服务组织,整合社会力量对贫困户进行指导帮扶。
贫穷,这一人类社会发展中从没被彻底解决的问题,2020年,在我国即将实现全面脱贫。虽然脱贫不代表就是富裕,要从达到真正富裕、富足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历史性的一步终是令人期待。笔者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众志成城,给予贫困户更多关爱,扶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扶起他们对美好人生的期待,让他们能从心底深处重燃自信,真正的站立起来,那我们共建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真正实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