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不能挂在嘴上而要住在心里

[ 作者:王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8 录入:16 ]

据报道,连日来,各地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讲话精神转化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根据部署,井冈山将于今年年底在江西率先脱贫。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大山深处的曼班三队是一个拉祜族自然村。去年,李伙保与其他几名扶贫工作队员一起被派驻到曼班三队帮助这里的群众脱贫。学习了总书记讲话后,李伙保说:“村民不脱贫,我们就不离村!”(7月14日,新华网)

看了这则新闻,我深感欣慰,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早就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而今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后,各地在此类问题上更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具体运作的方法,我相信不远的将来这些贫困山区一定会脱胎换骨,闪现出时代赋予的崭新亮点。不过,在执行党的决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时,我个人认为:脱贫攻坚不能挂在嘴上而要住在心里。

一、脱贫攻坚不能成为一阵风,事后无影无踪。脱贫致富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民生运作。作为党和政府具体落实这项工程的代言人,一定要下深水,深入贫困山区,以便帮助解决眼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当地调研,找出解决长期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切记:新闻见于报端,标语挂在路边,事后老百姓抱怨。

二、科学决策民主商议,给于老百姓真正的希望。对于脱贫攻坚,老百姓曾经有着不同的议论,但有一点是大家共识:做做花架子,摆摆不靠谱的老样子,事后成为一个烂摊子。作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里路,我们一定要深入贫困山区实地考察,认真调研,科学决策。要让这种决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吻合,要让这种决策在事后能够成为老母鸡,成为小山羊,成为贫困山区百姓的铁饭碗。切记:社会主义都还有中国特色,老区脱贫不要强行嫁接。

三、引进外来资金与技术,盘活内部特色资源。老区的贫困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贫困是一种长期的积淀,而非一时半会;地区条件差,偏远闭塞,文化底子薄;经济严重滞后,交通问题是发展经济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瓶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一方面引进外来资金与技术,彻底改变交通面貌,将老区、贫困山区与内地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交通一体化。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将这些特色产品,特色文化,介绍到山外去,推荐到大城市去。其次,将使用于当地的科学技术输送到这些贫困山区,让文化与科技真正地惠及他们的子孙,从根子上消除贫困。

总之,脱贫攻坚不是简单的施舍,脱贫攻坚不是买几只鸡修几条路那么简单,而是实地调研,科学决策,内引外联,落地生根。也只有代表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将脱贫攻坚住在心里,这项工程才可能惠及民生,才可能将党和人民群众又一次心心相连。

作者地址:四川盐亭金孔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