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工作病态宣传 包装闹剧实乃笑话

[ 作者:沈应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2 录入:吴玲香 ]

原题:扶贫工作“病态”宣传包装“闹剧”只是一个笑话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西部某县采访时就发现一个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新华网:2016527日)

网传,养鸡大户周中全(化名)办养鸡合作社,在他养鸡场的门口,张贴在墙上的宣传广告引人注目,上面一一列举了合作社这几年的“扶贫成效”:近3年出栏商品鸡3万多只,产值近280万元,利润60多万元。离养鸡场不远处,以村委会名义竖起一块“扶贫公示牌”,写着这个扶贫项目以“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建设,包括养殖大户、贫困户在内,近百人从中受益。这一宣传给周中全带来的却是不断迎接参观、考察和采访,他说自己都不相信的数字。

存在这样的宣传广告,实则是政府找人做出来,贴上去的,都在‘吹牛皮’,数字是虚的,材料是假的,其危害性和负面示范效应不可小觑。真实的效果是养鸡总共出栏量、产值、利润与宣传广告差距甚远;周中全跟贴在墙上的合作社有的社员几乎没啥联系,有的甚至根本不认识。不过一开始,周中全显然乐于被包装。然而,时间久了,不但自己负债累累,“讨要”政府补贴,而真正养鸡的主业却没干好,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这样“病态”的扶贫宣传包装引人深思,必须警醒。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部分地方出现了扶贫“急躁症”,急于完成减贫指标,出现了“虚”“浮”“躁”等现象。中央已经定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各地也签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目前,脱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视。

民生之事无小事,精准扶贫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基层扶贫政府干部务必要主动与困难群众“结穷亲”,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帮扶群众脱贫。“虚”“浮”的扶贫工作态度不可取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扶贫,这应该是一项长期的,稳固的工程。要尊重客观事实,任何扶贫方面的形式主义都应该坚决避免,切忌搞花架子。

对于广大公众而言,类似的扶贫工作“病态”宣传包装“闹剧”只是一个笑话,但其折射出一些地方在扶贫工作上的“华而不实”,损害却是政府的形象。在扶贫工作上,无论是政府也好,帮扶脱贫的“带头人”“扶贫大户”也好,政府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及时给予支持,干部要上门帮助带头人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使其在经营中能盈利,发挥脱贫致富带头积极性,最终达到脱贫效果。同时,要克服“急躁”心理才能真正心平气和的扶贫,唯有克服形式主义才能扶真贫、真扶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