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班子面临“6断”——以西部V镇为例
V县16个乡镇63个县直部门单位(县管部门部分),有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10478人,其中机关单位1814人,事业7979人,企业685人,比例分别为17.31%、76.15%和6.54%;在机关单位中,县处领导32人,乡科局领导585人,普通公务员1197人,比例分别为1.76%、32.25%和65.99%。
近年来,V县大力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县乡领导班子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年龄、文化、专业、素质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将面临领导人才“断层”等“六断”问题,在乡镇一级,领导人才“断层”表现得最为突出。
(一)乡镇领导人才“断层”
这些年,V县大中专毕业生,极少分配到县乡镇行政机关,因而在乡镇行政干部中,年轻、高学历的干部极为有限,年纪轻的干部,往往是过去的招聘干部,文化层次低,政治素质差,开拓创新意识和依法执行能力弱,解决复杂问题本领不大,导致在换届时配备乡镇领导班子捉襟见肘,难度增大。
在598名乡镇行政人员中,女干部105人占17.56%,中共党员535人,占89.47%;本科及以上195人,专科233人,中专116人,高中124人,初中11人,比例分别为32.61%,38.96%、19.40%、20.74%和1.84%;30岁以下的96人,31岁至35岁100人,36岁至40岁245人,41岁至45岁75人,46岁以上的82人,比例分别为16.05%、16.72%、40.99%、12.54%和13.71%。
在乡镇科员及以下行政干部223人中,女干部40人,中共党员170人,占76.23%;本科14人,专科68人,中专71人,初中7人;30岁以下的36人,31岁至35岁的37人,36岁至40岁的86人,41至45岁的27人,46岁以上的37人;
在乡镇行政干部中(除担任领导外),35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是中共党员的仅20人,就是全部选用,这20人勉强可以配备(补充)2个乡镇的领导班子。全县现有500多人为借调干部,以确保县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
(二)优秀党外领导人才“断裂”
全县乡科(局)级单位现职领导394人中,党员390人,非党干部4人(其中1人为政协职副主席兼职工商联领导外),其他单位正职领导干部全部为中共党员。
在县级领导班子中,配备党外干部的难度更大。由于近10年来,加大了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一大批党外优秀干部,加入了中共党内,同时也忽视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及储备,这给换届配备党外领导干部,增加了难度。
(三)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培养“断线”
县乡机构改革后,实行定编、定岗、定人、定责,V县县乡机构已满编,前些年,小量吸收大专以上毕业生入县乡机关,这几年,除极个别急需人才外,已基本上不再安排大学生入机关就业。
这就好比企业“生产流水线”,在原材料进口处的关键环节突然“断了线”,即使能勉强维持一时的正常运转,但不能确保连续生产,企业长盛不衰。
在乡科级280名后备干部中,相当部分是现职副科级领导干部,而副科级后备干部中,相当部分是乡镇“几大员”(组织、宣传、统战等)及县直单位秘书,和一些高配备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余后备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如要入选乡镇领导还欠“火候”。
(四)本地与外地干部关系似“断开”的莲藕(不够融洽)
在现职24名县级领导干部中,外地交流干部15人,占62.5%,在县党政班子领导18人中,外籍干部14人,占77.8%;而县人大和县政协领导则全部为本地人;在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三大班子领导205人中,外地干部139人,本地籍干部66人,各占68%和32%。
外籍干部一般担任党政正职等关键职位,而本籍干部一般为人大、政协及普通职位,两群干部就好像在三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不同级别)上奔驰的车,要齐头并进协力奋行,实在是难啊!
(五)培养优秀村干部成为乡镇干部的“康庄大道”已“闸断”
V县从第一轮农村基层组织中工作表现出色、政绩突出、群众公认,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优秀村干部,吸收转为国家干部后,激发了村干部的极大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但这几年,村干部这条被称之为“康庄大道”已“闸断”了。通俗地说,政治上已没有奔头了。就像在乡间小道通往二级路、高速路在衍接路口,增加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隔离带”。
(六)干部履职中的“暗断”
表面上没什么,但实质上不太通畅、不爽利、难解之结。具体成因表现在“五多五少”:
下派干部提职的多,本籍干部提拔少;交流干部任主职,关键职位的多,本地干部任副职、次要职位的少;外籍干部“走读”的多,带家属的少;领导干部党政专业和“五大生”多,通经济懂管理全日制高校毕业的少;县乡经济社会决策行为短期化的多,深谋远虑规划长期有实效的少。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微信公众号 市县领导参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