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我省各地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把扶志作为扶贫的关键,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形成尊老爱幼、文明健康、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扭转“等靠要”思想,调动起贫困群众奔康致富的劲头,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5月23日 四川日报)
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个乡村,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在新时期交给我们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重大政治任务。能否实现这项重大政治任务,不仅在于各级党组织和每位党员,更取决于我们群众自身的努力。
扶贫先扶志。要让广大困难群众真正脱贫,不是拨一笔扶贫资金就能真正扶起来的问题,扶贫贵在找准“穷根儿”,“根儿”没找准,灌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都是浪费。大多数困难群众在“根因”上还是因为“思想贫困”,“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心盼着政府的救济粮,这是一种典型的“惰性”导致的贫困,当然还有部分困难群众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造成的贫困。对于这类思想上贫困的群众,首要解决的是如何转变他们的观念,从思想上先脱贫。
政府积极引导。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让群众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中来,通过自身努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政府要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创造必要的条件,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做好产业规划、积极争取各项项目资金等,为脱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当然,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只是“外因”,决定贫困户脱贫的关键还在于群众自身这个“内因”。
群众主动作为。脱贫攻坚不只是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的事,每一位群众都应该参与进来。作为贫困群众,更应积极作为,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来,不能凡是都等父母官来全程包揽,贫困户作为受益群众,作为扶贫工作重要主体之一,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等靠要”思想,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从思想的“惰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奔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