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称呼“戴高帽”中最常见的是将“副职”叫成“正职”。有的同志为了“讨好”上级,故意在称呼中省略“副”字,以此来表示自己对上级的尊重。但这其中也不免有“奉承”心理,从某种程度讲,也是一种“语言贿赂”。--2016年4月6日新浪网:中纪委机关报:将副职叫成正职是语言贿赂
提起“贿赂”,人们一般只想到用物质利益收买官员的行为,而对 “语言贿赂”却极易放松警惕。而一直以来,对这种“语言贿赂”似乎都已司空见惯,其主要手法是奴颜婢膝、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讨好卖乖、献媚取宠、阿谀奉承,只需搅动“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使受贿者如饮醇醪、四体通泰、进入圈套,飘飘然如坠云里雾里。
笔者认为一些下级之所以对副职领导在称呼上“升级”“扶正”,其实是一种献媚心理,目的是为拉近距离、赢得信任奠定基础,看似与金钱物质毫不相干,但投机取巧的心态暴露无遗。毕竟大部分人都喜欢听好话,对领导喊高了总比喊低了强。因为在部分下级的心里,往往都藏着这样的“小九九”——把领导职务喊高半格,显得自己有礼貌,明事理。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在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中,历来有这种“高看一眼,高捧一级”的现象,把领导职务往高喊,体现的是对上级的尊重。再说礼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脸人,何乐而不为?
可是明知下级称呼有问题,被“戴高帽”者为何不及时制止?
笔者认为其中也有不容忽视的心理“玄机”。即:一些领导干部对下级凭空给自己“官加一级”见怪不怪,源于内心深处抱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本位思想,秉持“有官不敬早晚是病”的狭隘心理,因此刻意突出自己的领导身份,对称呼格外重视。同时“这也是典型的虚荣心理在作怪。”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
下级的“戴高帽”心安理得的接受,甚至对下级在称呼自己时,把“副”字加上感到不舒服,是因为享受这种受人抬举的优越感。
然而“语言贿赂”毫无实事求是之意,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是党内生活庸俗化、同志关系利益化的反映,是不讲正气、缺乏骨气、毫无朝气和锐气的表现,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只能是装腔作势、装模作样、江湖义气、面目可憎。
但是称谓虽小,隐患不少。“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就要从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细节抓起,口子再小也不能开。”称谓混乱的现象若不纠正,不但助长了吹捧之风,还混淆了上下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更可怕的是,无形之中把下属的心思引导到研究领导喜好、琢磨领导称谓上,对国家建设无利。
总而言之,奉承巴结的讨巧之风,是一种“精神鸦片”,属于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如何从根本解决这个疑难杂症?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道是,“欺君易,欺天下难”。我们只有在选人用人时加大“民意权重”,将官员乌纱帽的大半边捏在广大党员和群众手里,自然,“马屁文化”就会大幅度收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