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牛掰”“然并卵”“屌丝”等不雅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更有领导为取悦听众,使用“草泥马”“蛋疼”“我日”等粗鄙化表达。这不仅违背了公序良俗,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也是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亵渎。(光明日报)
领导讲话汲取网络语言活泼幽默的优点,以适应这个时代分众化的传播趋势,本无可非议。但一些领导干部哗众取宠,使用一些庸俗化的网络低俗语言取悦听众,不仅抹黑了干部形象,也损害了党和国家唉的形象,更是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亵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语无疑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身份标识。爱护和正确使用汉语,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国家有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既然作为语言文字的使用者和传播者,都应自觉遵守用语规范,保护汉语言的纯洁和优美。
领导干部滥用网络粗鄙语言,危害更甚于一般群众。一是领导干部作为手握公权力的一方官员,自身的言行备受人们的关注,如果自身言语不规范甚至表达粗鄙,难免会起到不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良好的社会舆论风气造成负面影响。二是领导干部言语代表党和国家的形象,直接关乎发展的大局,如果言语不雅,在拉低自身素质的同时,也有损党和国家形象,更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在舆论上攻击我们党和政府的借口。
诚然,网络语言的流行得益于其轻松活泼、个性风趣的生动寓意,但低俗不是个性,粗鄙也不是风趣,不能把低俗粗鄙当成个性风趣。领导干部在使用网络语言要做到适度规范谨慎,自觉抵制粗鄙和低俗语言,避免低级趣味。要多用健康、美丽的语言,既能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又能拉近与听众之间距离,同时也向听众传递积极健康、正面向上的价值观念。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利与弊,扬长避短,充分借助和发挥网络语言中积极正向的力量,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充满正能量的价值熏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