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自今年1月3日晚开播以来,受到一致好评。它选取120个中国传统村落,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的平凡故事,让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里自然流韵,在一个个“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廉”的生活故事里生动展示,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悟与认同。(3月7日 《人民日报》)
乡愁是“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或是故乡的一轮明月,或是村边的一片绿水,或是心中的一段深情,虽然简单,却引起了强烈共鸣,“平均每集收视人群约1950万人次,参与相关话题新媒体互动人数达3000万人次”。因为乡愁是幸福的根脉,自然会让人为之倾倒。
乡愁是纯真、真挚感情的源头。朴素的乡村,散淡的日子,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平常简单,平和安静,也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像田野一样广阔,像田野里的禾苗一样满眼绿色。无论对待邻居、同村人,或者是陌生人,我们总有太多的与人为善,善解人意,宽容包容,豁达谦逊,真挚真心,构筑了一种相互信任、充满真诚、和谐共振的人际乐园。我们也许会离开故乡,但故乡教给我们的幽静的原则、平和的性情养成,却不会消失。让我们在都市化快节奏中,调整好“心理齿轮”,拥有乡村一样的平和的格调、缓慢的节奏,为周围带来更多正能量,为自己带来怡然自得、独立从容、幸福绵长。
乡愁中有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文化基因。在地理意义上,乡村有一定的封闭性,还有一些观念落伍。但乡村也因为这种所谓的“封闭”和“落伍”,而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道德文化、传统文化。未受功利化污染,未受庸俗化冲击。比如郭亮村仍然倔强自强、吞达村仍然善于感恩、罗凤村依旧以诚为美、廉村依旧清正廉洁,还有颇有市场的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讲信修睦、积善成德、自尊自强、节义立家、以和为贵、心怀感恩、行善至乐等。一般说来,人们更认同于血缘地缘学缘接近者、信仰一致者。扎根在乡愁这个精神原点,当代人和传统道德精华、文化基因,完成了及时的连接对接,让内心长出催人向上、厚德载物的文化的秧苗、道德的秧苗、民族文化自豪感,让道德养成像脚下的土地一样厚重博大,打下厚重的道德根基。
乡愁中有朴素的共同体意识、民族价值认同感。来自同一个乡村或地域,说着大同小异的方言,有着共同的精神记忆和生活阅历,在诸多问题和见解上,我们会更认同于乡规民约、乡贤文化、家风祖训、家族宗祠中的价值,比如勤劳持家、踏实肯干、自强不息、勇敢坚强等,更有亲近感、趋同感。完成无形的价值连接、精神凝聚。因为中国就是一个乡土社会,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借助于“乡愁中国”的连接,说着共同的汉语,写着共同的汉字,完成了民族价值的协同一致、万众一心,结成朴素的中华民族价值共同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自觉的价值向往,达成更亲密的价值的凝聚和胶结。
记住乡愁,记住古老的记忆、情感和价值,让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走向远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