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现代性浸染下的家乡河

[ 作者:罗士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7 录入:12 ]

作者shuo

我是家乡中的一员,在对家乡进行描述时也许不能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但出发点是将农村发展的另一面进行描述和解释,以此来展示农村目前所处的境地和状态。未来的家乡虽然不知道将往何处去,但当下的河流垃圾治理无疑已成为一个日益明显的农村问题。在建构美丽乡村的图景中,此问题急需引起关注,也亟待解决,我写下此文也只是期冀家乡能变得更加的美好,自然不应该是农村发展和居民追求舒适化的代价产物,又或者说是可以尽量减少对自然的损害程度。

家乡的现代化,乡民生活的现代化必须要以乡村河流的生态保护为配合,生态保护是构筑美丽乡村图景的必备要素。

现代性浸染下的家乡河

文|罗士桢

家乡,一个美丽的乡村,一个不美丽的乡村。

我所熟知的家乡坐落在群山中间的盆地中,周围被一条主河和几条支河围绕着。离家在外的游子归家时首先经过的便是村落前面的这条主要的家乡河了,这条河曾是游子们少时游玩戏耍的乐园,而如今历经岁月的沧桑,它已然变了样,变得让游子们感到陌生,变得由陌生到不喜欢再到漠视。

现代性浸染下的家乡河(图1)

现代性浸染下的家乡河流(以下简称家乡河)犹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家乡的许多故事,也折射出了它的美丽与不美丽。

工业化现代化在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向农村发出追求财富的信号。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便大量的输入到工业化城市,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他们因此获利。我的家乡便是典型。因为临近发达地区,家乡人有劳动能力的大部分都出去了,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工厂中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打拼着,获得了很不错的购买力。购买力的不断增多,带动了乡间消费潮的兴起。前几年平顶房建造热促使乡里建筑队开始兴起,经过几年改造村里原先的土房已都被新式的楼房所取代。后来这几年乡里房屋装修队活跃起来,每一间楼房逐渐被裹上新装。目前汽车潮的势头也已明显显现,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购买汽车。此外,由于家乡人口比较多,且都有一定的购买力,再加上水泥路的便捷,乡里商店店面的数量增多了,规模扩大了,人们接触购买的商品种类数量也多了。前几年由乡民自发组织筹集了一定的公共资金用于路灯的安装,虽因缺乏村委的参与,路灯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乡村离城市化、现代化总算是又进了一步。家乡不断趋于现代化,乡民们生活舒适化、便捷化的程度也许比以往的任何世代都要高。也更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从远处看,家乡很美丽。现代性赋予了家乡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它塑造了家乡全新的结构,也重塑了家乡人的精神风貌。然而它却破坏了原本如乐园般的家乡河。

家乡的河流是家乡没有被分配也无法被分配使用权的公产,田地和林地的使用权都归自各户乡亲的名下,已属乡民“私产”。正是家乡河的这种特征,给它自身带来了一种困境,现代性在它身上演绎了一场典型的公地悲剧。伴随着现代性进入家乡,家乡河的垃圾开始增多,无论是建造装修房屋的废料,还是农地林地用的农药瓶子,甚至是日常的生活垃圾等,全都在此聚集。日积月累,一层压一层,最后将河流的面积挤掉大半,连河底都充斥着玻璃碎片,天旱时河流成了小溪,发出臭气,鱼儿自然不敢在此安居,只得移家。只有等到讯期时水方能将一部分垃圾冲到下游。当笔者对此进行了解时,乡民们的回答似乎很有默契,一是垃圾不放这那还能放哪,二是水可以把垃圾冲走。是的,林地和田地都名下有主,人们自然不敢将垃圾放于此,唯有河流是公地,是公家之产。在乡村没有建设有垃圾的管理和处理的规定及场所的前提下,人们自然就会将目光投向公地,又因为河具有流动性,可以将垃圾顺水流带走,因而家乡河自然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堆放垃圾的好场所。河里的垃圾分布很有特点,其一是靠近某一河段的乡民们就会在这一河段集中堆放垃圾,其二是河段的垃圾主要集中分布于桥头的两边,其三河里的垃圾以逢年过节为最多,尤其是过年期间,因为只有在此时乡村里的家庭才会处于满员的状态,消费的东西才最多。此种情景让人触目惊心,也让人为此感到悲叹和惋惜。

现代性浸染下的家乡河(图2)

前几年在距离乡村较远的外部修建有一个集中燃烧垃圾的小型垃圾焚烧场所,然而几年过去,似乎没有看到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基本上没有见到有什么垃圾在此焚烧,唯留一座空荡荡的垃圾池。以前村里面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大爷时不时的会在村里收集垃圾,之后将之运此堆放,今年过年回来听说他身体已经抱恙,无法承担垃圾收集工作,因而这村里的垃圾收集工作就基本上没人来做了。

也许是在构建美丽乡村的政策扶持下,今年回来看到家乡的一个变化是,乡村里多了一辆印刷有美丽、清洁、乡村等字眼的机动的垃圾清洁车和两辆三轮式的垃圾清洁车,另外还配备有一些垃圾桶。然而笔者随后对之进行了解到,这些设备除了那辆机动的清洁车由村委里面安排的一个负责人每个星期会去收集一次垃圾外,其他的几乎都在搁置,无人管理使用,这无疑构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另外,目前虽然有专门的负责人每个星期会去收集一次垃圾,然后运走。然而河里面的垃圾似乎并没有明显减少,反而增加更多。笔者就这个疑问向乡民们了解到,原来负责的那个人每次收集垃圾时仅仅只是在他家旁边的几户人家中进行,而且对垃圾的处理办法不是将之运到焚烧处,而又是倒掉在河中,这辆机动清洁车的功用原来就是这样被发挥出来了。由此可看出政府对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积极的在向乡村投入设备,然而政策如果没有落到实处,缺少乡村的一种配合、组织和监督,那么这种投入似乎就被浪费掉。

家乡河中的垃圾问题几年前就已经暴露出来了,却一直无人问津。向河流中倒垃圾的行为也许是乡民们一种无奈却又必须的选择。经济的发展,购买力的增加致使乡民们可以随意购买到更多种类的商品,但也由此产生大量的垃圾残余。同时,村里缺乏集中的垃圾处理场所,无论是村委或是民间都没能对此进行组织修建,不知道因为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是由于资金的缺乏,亦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在这二者共同作用下,乡民们只能将垃圾废料放置在公地河流中,让自然自行处置。人无法做到的就留给自然去做。殊不知自然也是有一定有限的承载能力的,当大量的垃圾无止境的倒向河流时,河流便开始萎缩,河岸土壤恶化,水质被污染,河流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涨水的时候将一部分的垃圾直接冲向下游,接着在下游继续堆积。几年过后也许下游就会最终堆积成为一座垃圾山,散发着无尽的臭味。那时,下游的乡民们也许就会站出来提出倡议了,呼吁保护河流,禁止往河流倒垃圾,也许到那时人们才会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会集中起来动用全部的力量去治理河流垃圾。

现代性浸染下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同时也变得越来越不美丽。总的来看,这几年家乡的“私”事业是兴盛了,而“公”事业却是不断趋于衰败,两者分化已然呈现。人们将关注目光主要投向自身的“私家之产”,也越来越注重发展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获得一定购买力的条件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舒适度和满足感,以便尽可能的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但是,河流这块公地却被人们视而不见,并且承担了发展的主要代价,在发展过程中被人们视为无用的东西全都往河流聚集,河流曾经被视为游玩乐园的图景已不在,人们越来越漠视它的存在,年复一年的往已然充满臭气的河流中继续堆放发展的剩余品。家乡的河流垃圾治理等公共事业无人对此进行呼吁和组织,按此下去,河流的垃圾堆放量将会越来越大,势必有向公路延伸的可能,因为公路亦是公家财产,而且目前这种苗头已经有所显现,照此发展不可想象。农村公共事业必须得有人或者组织来进行组织,在缺乏组织的情况下美丽乡村的愿景也许不能完全实现,这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为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社会学吧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