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是农民工身后的又一个困难群体,继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之后,她们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市是全省的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人员有60多万,而且外出打工人数每年还在快速增长之中,预计到“十三五”中期,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将达到80万人,留守妇女则将由现有的10万人增长为13——15万人。留守妇女生存环境和条件极为恶劣,她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面临重重困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留守妇女生活遭遇窘境
据我市农村管理部门调查,全市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不佳,除本人生存困难外,还涉及到家庭幸福、子女教育、老年人养老、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
劳动强度较大。留守妇女大都是30——50岁的中年人,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子女,劳动强度较大。
身心健康存在隐忧。由于丈夫长年外出,家里大小事情都要一人承担,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加之她们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文化素质偏低,卫生保健知识缺乏,身心健康很难保证。
婚姻容易出现危机,生命财产易受威胁。农村常驻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治安防范能力的减弱,社会治安问题呈逐渐增多趋势。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侵害留守妇女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案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关注和解决留守妇女问题
留守妇女生存状况问题是需要切实解决好的民生问题,亟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解决留守妇女问题,要大力扶植、培育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增加就业岗位,就地就近转移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离土不离乡”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妇女问题。
政府加强引导,提升农村妇女健康指数。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的留守问题,对留守妇女进行关心、指导,鼓励她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中坚作用,给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法制维权、卫生保健、治安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逐步提高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技能。
健全互助机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基层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要引导农村妇女成立公益互助、生产互助和技术互助小组,帮助她们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适时组织广大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治安防控,建设平安幸福新农村。不断夯实基层派出所力量,建立农村治安联防联控制度;加强户户安全设施建设,组建农村安全小分队,健全村级安全网络;切实加大对侵犯留守妇女权益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对农村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特别是侵害留守妇女的案件从重处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禾苗三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