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乡,走在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乡村小路上,看着周边如雨后春笋般耸立、鳞次栉比的小洋楼,听着一声声恭贺、暖心的乡音俚语,真正感受到一份轻松在幸福深处悄然弥散,一种家的温暖在内心无言升腾。
而当走进二十多年前就读的小学校园,当越来越惊讶于学校的变化:围墙高耸,桌椅现代,设施完备,校车停驻,我却有些高兴不起来。原因在于与同行的儿时小伙伴聊天,他们纷纷反映:农村优秀教师留不下,学校生源越来越凋零,有些学生甚至丢了起码的礼貌礼节。乡村教育瓶颈不少。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儿时的记忆里,“忠君节义、礼义廉耻”的戏台标语,就是我们世界观的萌芽;我的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父母亲对待奶奶、外公、外婆及其他长辈的态度,就是我们孝道的启蒙;学习加农活,背着一周口粮走十几里山路求学加集体宿舍的经历,就是自立、自爱的开始;用塑料薄膜挡风的学校窗户,老师夙夜批改作业的身影,手冻得握不住笔的记忆,就是我们团结、拼搏的初衷。
一直以来,乡村教育做的都是“点灯”的伟大工作。乡村若是留不住教师,乡村教育的出路又在哪儿?或许可以想办法:在资源整合上,可否考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运作模式,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优质资源,集腋成裘,联合办学?
在乡村教师待遇上,能否进一步健全补偿机制和边界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激起乡村教师扎根基层的热情?
在教与学的互动上,能否引进相对灵活的奖惩机制,拓展乡村教师激励平台,在教师的城乡交流方面下功夫,在充分利用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上下功夫?
不忘本方有未来。乡村教育的未来装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无论距离远近,总是默默瞻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日报2016年02月2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