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愿精准扶贫“旧坛装新酒” 给贫困者带去香甜

[ 作者:江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8 录入:7 ]


年关将至,慰问困难群众,带去党和政府温暖,使所有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中央提出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尚存的贫困问题。全国各省、市、区(县)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火热进行,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地方对该项政策的理解过于宽泛或狭隘,“精准扶贫”精而不准,反而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对于广大贫困群众进行海量扶贫,丧失了“精准”的意味。

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首提实施精准扶贫,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即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强调“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将扶贫这个多年未决的问题,从扶贫为什么要精准?怎样才算精准?如何做到精准?进行了一系列阐述,为各地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思想路线、行动路线。 

然而目前一些地方之所以扶贫缺乏精准,甚至流于形式、不精不准、大而化之,关键在于“网”洒的过宽、过大,将精准扶贫变成了绩效考核指标任务,有的甚至“为了任务而任务”,出现扶贫造假的问题。扶贫缺乏精准,在于未从根本上将现在的精准扶贫和以往的扶贫区别开来,以往扶贫之所以治标不治本,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就在于未对贫困人口区别对待,未因时因地制宜,缺乏总体方略,看起来一直在持续扶贫,但均为零星处理而缺乏整体把控,即使有些地方扶贫效果很好,但由于未进行总结推广,未大面积推行,致使扶贫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要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做到精准扶贫,便要使扶贫对象获取持续的新生致富的能力。这就要求,对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有具体的应对扶贫方案,对每一户贫困户都要对案施策。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啃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块“硬骨头”,是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渊源。正是感概以往扶贫的宽泛,本次扶贫的重点在于过程,虽然也提出了扶贫指标,但那只是精准扶贫的自然结果,就如办任何事情都要有个结果一般。若只看重结果,只重视扶贫多少多少人次,则本末倒置,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扶贫其实是我国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世界性难题,本次扶贫之所以前加“精准”二字,就是直接提出了方法论,笔者认为,只有将贫困人口分类、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才能最终消灭贫困人口,才不会犯“惰政”之错。

辞旧迎新之际,笔者愿猴年的精准扶贫将会越来越“精准”,扶贫方式犹如“七十二变”,“招招”直至“靶心”,精准脱贫。切莫只盯绩效目标,“新坛装旧酒”,重蹈以往老旧扶贫方式的覆辙。

作者地址:四川省德阳市东湖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