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地方在"精准脱贫"项目实施中,乡上干部要求农户种下核桃、梨子等水果,说是规模化种植,一村一品。但是,群众不乐意,为什么呢?回答是万一种出来卖不掉怎么办?乡上领导、村上干部、第一书记发出了牢骚,说村民懒、素质不高。
的确,想方设法引进来项目,农民却不认可,换了谁心里也不高兴。但是换位思考下,核桃、梨子种植下去了,要好几年才见到效益,村民心中也有"打米碗":万一几年后,卖不出去怎么办?核桃难道能当饭吃?都在说规模化种植、养殖才能赚钱,但是市场认不认可还要打个问号。
尽管立下了军令状,2020年必须全面脱贫。但任务重也不是项目 "包办"、"拉郎配"的理由。产业的培育,更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仅靠政府的项目。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积极性。
政府要做好政府的事情,什么是政府的事情呢?一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电、路、通讯、市场的建设力度,畅通生产、运输渠道。二是用市场的方法帮助、引导村民选项目,在帮助、引导中,要注意只鼓励、不强迫,只引导、不包办。三是开设农产品营销班。聘请营销专家在职业中学授课,对"土中介""串串"进行规范培训;在宣传的渠道和力度方面,政府也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提高政府参与度。四是培育地方品牌,特别加大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培育力度;职能部门要加大对质量、价格、安全、诚信、方面的监管力度,树"品牌"而不是"砸"牌子。
精准脱贫不是"一服药治百病",政府不能包办,"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提高贫苦户的积极性,变政府的"独角戏"为贫苦户、社会、市场的"大合唱",精准施策,才是最重要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