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小档案:
陈小方,男,浙江景宁人,在莲都创业,中级农产品经纪人,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提升班在读。浙江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莲都区分校2015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专班)班主任,2012年创办了丽水市百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风荷苑农场)。
合作社简介:
丽水市百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是响应莲都区委、区政府发展“两白”产业号召下,由风荷苑农场种植基地的种植户自发组织成立的农业合作组织,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12月,目前有社员52人,主要经营:莲子、水稻种植。合作社拥有6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植物组培快繁中心及占地101亩的种植示范基地。
合作社基地位于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西岸村。该生产基地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水源丰富,水质清洁卫生,农业灌溉用水充足,非常适宜发展原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周边无工矿企业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希望解决食品健康问题。本合作社郑重承诺:坚决不施化合肥,科学统防统治。利用沼液代替化肥农药是我社的一大创新,做高品质绿色安全农产品是我们立社的宗旨。
一、八大进展
进展之一:土地流转。
自从2012年莲都区出台了大力扶持两白产业的发展,我合作社通过当地乡镇及农技站的指导下流转了101亩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并于2014年办理了相关土地确权的相关权证,与此同时,我合作社享受了两白产业的相关政策,种植每亩补助500元。第一年种植超50亩以上补助5万元的政策。另外我社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超过100亩的每亩补助200元,分市、区两级分别补助。两白产业扶持带动了我社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白莲产业的发展,对激发职业农民种植处州白莲功不可没。各农业主体发展两白的热情与力度明显提升。
进展之二:设施农业。
2013年,我社通过农机部门备案建设了农业设施大棚(玻璃温室)。拉开了我社发展设施农业的序幕,这是我社部署设施农业的开端,并结合了品牌化、信息华、电子商务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进展之三:生态循环农业。
不使用化肥,不用农药是我从种植开始就提倡的,通过稻荷轮作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用沼液代替化肥农药,荷鸭共生,稻鱼共生的生态种植新模式进行深度探索。
进展之四:品牌化经营。
浙百味是我合作社于2013申请的注册的商标,我社对产品进行了差异化经营,对产品进行适度融入产品文化,对大米及莲子的包装进行了创新,采用全真空并用方形模具把莲子和大米制作成砖块型,以区别与其它产品。对于产品品质我们区别对待。稻荷单季香米:采用优良品种、稻荷轮作、沼液灌溉依山而种来提升产品品质,后期产品包装则采用1比1元素(既1斤大米加1颗头伏莲)来增加产品附加值。产品不仅口感好,方形包装还美观大方。稻荷头伏莲:头伏,大暑前后,24节气中从每年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此期间(约10天)采收的成熟白莲外形呈颗粒圆整饱满,壳薄,表皮白而微红,掰开两片,莲芯紧贴莲肉,空槽浅狭。正是一年里莲子最好吃的时候。遂得名曰头伏莲,也叫夏莲。头伏莲不仅外观佳,其口感和营养价值也完胜其它时节采收的白莲,养分足、肉厚质佳,炖之易烂,食之清香佳。若等立秋以后再采,就是秋莲,颗粒细长,膨胀性略差,肉薄,入口也有些硬。浙百味手剥头伏莲辅以沼液育肥杀虫,杜绝化肥农药,保持了白莲的原始生长状态,成熟一蓬采摘一蓬,纯手工加工。每一粒都由充满农业情怀的新农人精心培育,深受热爱生态、素食主义及美食家的喜爱。
进展之五:电商化营销。
当传统农业遇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使我们变得很忙,忙着不断改革与创新,加速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品牌农业。《浙百味》品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建的。2015年,是我社品牌电商的开局之年。《浙百味》的创新与发展战略为我社品牌农业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展之六:农业教育
2015年我农场被认定为莲都区农业教育实训基地,并开展了相关农业教育活动,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专班)于2016年1月7日在我实训基地开班,同时我被推选为本班班主任。开启了我社现代农业加教育的新发展。
进展之七:大学生农业团队建设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抓住历史机遇,在发挥自身优势上狠下功夫。把人才上升为第一位战略,赢得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睛睐。开创了大学生模拟创业(农产品)销售模式。
进展之八:企业社会责任感
以往农户把废弃的作物秸秆是以焚烧来处理,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为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投入农业废弃物利用开发,用废弃的稻壳、莲壳莲蓬,废弃菌棒来制作铁皮石斛基质,这一举措赢得各级领导的好评。
二、当前的四大问题
前面肯定了八大进展,但由于对新事物有认识还不清晰的情况,也有推进太急的情况,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需要警惕的问题。
问题之一:基础差,人才匮乏,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注定需要政府及时上手,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尤其两白产业需要大力推进。但在实际中,由于对白莲产业效益低、人工成本过高等。
问题之二,实践误区、两大冲动:有盲目建设冲动,一投入就上百万,结果效益不能及时体现;有盲目建设冲动,依然模仿传统的套路,盲目建设配套服务缺乏,想尽快装点门面,长久的发展基础不稳。
问题三,盈利模式待寻。总体来看,通过电商解决了农产品难卖问题,但建设电商销售模式的技术及物流成本过高。如果运营状况不能迅速改善,则财务负担担相当沉重;资金压力将非常大。
问题四:整体缺乏统筹。从农业生产到包装销售线长面广,也难以有效统筹各个环节资源,于是出现各个环节脱节情形。
三、推动发展的三点建议
前景光明,道路曲折。成绩需要肯定,问题需要纠正。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建议解决好几个关键性问题。
建议之一:发展农村电商提升战略定位。农村电商天然存在着城乡差距导致的基础弱势,交通、通讯、物流都是软肋,而当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更有巨大的现实差距。要推进农产品电商,就必须以农业的互联网化为前提。在农产品销售环节进行的电商包装营销,从最基础的标准化、可追溯开始。网络通讯建设,加快提速降费。物流快递方面,对现有的农村客运、县域散货运输、邮政物流等资源进行整合。希望在2016年能有突破。
建议二:政策扶持模式创新。有些好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探索。但企业创新的成本、代价、风险往往都是非常之大。政府在扶持等方面是否可以有创新模式,市场在变但政策重复着一个模式,共同体现为前期投入很大,单点的产出比较少,前期的盈利非常不乐观,需要用资本去扛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后效。
建议三:加大农民教育,深化人才培养。加大对农村人员知识更新比帮助农民卖更是重要的一方面,农民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新事物接收能力较弱,见意开展农村人员继续教育全面开展。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从事电商,但还需要动员起更多的农民成为电商一族,能熟练地买,更能在网上卖。目前的人才培养,简单化到培训的初级阶段。而从实践看,培训只是一个切入点,更复杂的事情在后续服务与产业配套上。可以设想一下,农村青年当他真的开起了网店,谁替他进行店铺装修,谁来帮他搞摄影美工,又如何写好宝贝详情,怎样做好电商客服,更不要说推广营销、数据分析、后台管理、仓储物流等环节,所有这些让一个电商创业青年干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当回望职业农民的路程时,我们其实已经走出了很远;但当展望前方的漫漫长途时,我们还需要更加的努力。但让人欣慰的是,目的地阳光明媚,而这个前进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有一些风雨怕什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浙江百味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