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京华时报记者从知名网络爆料人周筱赟处获悉,贵阳市中院近日受理了他起诉毕节市政府、贵州省政府的7个行政诉讼案件,并于1月12日正式立案。周筱赟于去年申请毕节市政府公开1.77亿元“毕节市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相关信息,后认为毕节市政府的7项答复内容答非所问,向贵州省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遭驳回,周筱赟因此向贵阳市中院起诉毕节市政府及贵州省政府。(1月14日 《京华时报》)
又是一起公民个人就信息公开起诉政府的事件。其他的不多说,我们先来疏理下时间线。2015年6月16日,周筱赟首次申请相关信息公开,7月9日,政府回复信息不存在;7月22日,周筱赟继续申请公开,7月26日,毕节试验区财政信息网公布了《全市 2013年-2015年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资金使用情况》,8月12日,政府对其申请信息给予了答复。
不难发现,之前毕节市关于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的信息是没有公开的,因为政府直接回复信息不存在。正是在周筱赟的一次次申请或者是“逼迫”中,才有了《资金使用情况》的公开,以及答复内容。我们甚至可以直接猜测,此项工作以前或许都没有专门管理过,直到有人申请公开,政府才急了,才马上安排人收集、统计相关数据。所以,紧急赶制出来的结果,即便是第二次答复,也只会是“笼统总数”,谈何明细。
还记得,2012年毕节发生的5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死亡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多大轰动。人们纷纷指责政府的不作为。毕节市政府当然也是痛下决心,说在当地已经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要对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补助。可是,三年时间过去了,要不是去年6月再次发生的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事件,以及周筱赟的一次次追问,是不是连毕节市政府自己都不再记得当年曾立下的承诺?
政府发生危机事件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是理所应当;民众每天面对海量信息而自然过虑、遗忘,也是正常现象。可是,民众遗忘不代表政府就可以遗忘,民众未监管不代表政府就可以不作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人尚且还讲究诚信,更何况是政府?说到做到,就是政府的基本信用。对政府来说,每次危机事件都应当是一次深刻教训,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措施真正贯彻落实,明确到日常工作中,以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民众当然要监管,而且还要不断强化,可再怎么监管,终究只是推动工作的外在压力。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应当形成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的内生动力。牢记每一次危机教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通过定要求、建制度、强考核、严问责等措施,多管齐下,从根源上消除危机发生的可能。否则,说到做不到,屡屡被“打脸”,政府就不该只是“脸”疼了,还要“心”疼了。信用没了,民心都失了,还不会“疼”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