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村长有约”唤醒乡愁

[ 作者:罗光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3 录入:7 ]

村长有约过小年活动是一次村民自发参与的节庆活动,更是一次唤醒沉睡的乡愁,再现美丽乡愁的积极尝试。它使乡村再次成为乡愁的背景,它使村民纷纷成为乡愁的因子,它使古老的民俗成为乡愁的符号,它使每一种传统手工艺成为乡愁的载体。

乡愁,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基因,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乡恋指向和故土情结;乡愁,流淌成民族的历史长河,是一种与民族的发展相生相伴不弃不离的血脉图腾。曾几何时,物欲成为社会价值的主导,追逐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成为衡量人生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标杆。我们淡忘了乡愁,我们远离了乡愁,我们割裂了乡愁,我们背叛了乡愁,结果,我们都成了天空误判季节的候鸟,都成了海上迷失方向的航船,都成了大地上一群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可怜的孩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上升为国家层面文化战略与精神意义的当下,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文化自觉与精神行动,让乡愁重新再现固有的纯美,散射迷人的光芒?究竟该以怎样的责任意识和情怀担当,让乡愁再次把我们牢牢维系,重新凝聚成中华民族开拓前行的时代力量?

记得住乡愁,首先是要唤醒乡愁,呈现乡愁,让乡愁的温暖与美丽,重新深达并扎根在我们内心的深处,而这正是南陵县村长有约过小年活动开展的初衷。

年,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最为参天的大树,是中华民族所有乡愁必定的指向与归路。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里的乡愁也越来越浓。在南陵县的美好乡村——烟墩镇霭里村、万兴村,乡愁的分子在空气里融荡,在村子里弥漫。在霭里村民广场,村民们垒起了一座大大的灶台,这是将被用来传承村庄历史民俗文化,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送灶王仪式,并为全体村民及远道而来的游客在公堂屋集体过小年、做年夜饭;在万兴村民广场,支书万海水正领着一班人搭舞台,拉电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十兽灯》《目连戏》等乡土节目,就要在这里向游人亮相;一盏一盏的红灯笼,挂在了一家一户的门头;古老的水车已重新整修,即将搬到鱼塘边,进行传统的车塘抓鱼表演;打年糕、蒸团子、晒香菜、揉萝卜干、压豆腐、刨粉丝、做炒米塘……家家都在快乐地准备,户户都在幸福地忙碌。村里的老寿星也不愿闲着,有的翻找出剪纸工具,精心地剪出双喜、福禄寿喜、三娘教子、八仙过海等精美的作品;有的早早就把县文联组织书写的大红春联一幅幅叠好,以备到时挨户给村民和远来的游人送上火红的祝福。

村长有约过小年活动是一次村民自发参与的节庆活动,更是一次唤醒沉睡的乡愁,再现美丽乡愁的积极尝试。它使乡村再次成为乡愁的背景,它使村民纷纷成为乡愁的因子,它使古老的民俗成为乡愁的符号,它使每一种传统手工艺成为乡愁的载体。更重要的,它不仅是村民自身乡愁的觉醒与回望,更因节庆的活动形式,吸引着天南地北,特别是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乡愁迷茫的他乡游客,并使这些远方的来客,感受一方水土的独特乡韵,体验一方水土的纯朴风情,经受一方水土的乡愁洗礼,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回家的乡愁之路。

南陵县村长有约过小年是呈现美丽乡愁的又一样本。愿这样的样本得到更多的复制,得到更多的创新,得到更多的提升,引导我们更多的人,以感恩的心态,回望我们的人生来路,真正记得住我们一路走来的缕缕乡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