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黑龙江省调查发现,换届后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凸显。然而,优秀年轻村干部“难选”、农村党员年龄结构“难堪”、村集体日子“难过”等乡村振兴的“短板”,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新华网 10月15日)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为乡村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恢宏蓝图。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更是如此。诚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劳动力走上进城务工之路,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已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聚心先聚人、聚人强阵地”,到基层去,吸引更多年轻人、能干的人到农村去,把青春献给乡村振兴,绽放人生最美的芳华,决定着乡村的未来。
歌德曾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希望则未来有希望。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朝气、最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力量。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是一个“实”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优秀年轻村干部迸发出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需要更多的乡土人才来驾驭和参加管理。青年一代掌握知识、充满朝气、富有闯劲,号召更多的青年争做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生力军,对于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加快消除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百利无一害,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新农村才能焕发新气象。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当然,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少不了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得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基层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发挥更多青年作用为核心,坚持服务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奏响了这个时代最为嘹亮的乐章,描绘出这个时代最为动人的画卷。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培育“新农人”带富新农村,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