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常说要反对形式主义,到底什么是形式主义,它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外在表现和危害?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很有必要。
形式主义由来已久。形式主义最早产生于艺术领域,源自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流派。其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主义波及多个领域。形式主义从艺术领域产生后,又迅速蔓延到宗教、人类学、文学、科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政治领域不断扩散,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形式主义在政治领域主要指:政府官员或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表面工夫,而这些工作仅仅只是为了得到上级的认可和赞许,从而达到它们自身利益膨胀的目的,然而民间认为这种消耗人民财产的行为十分可恶。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比较多,比如:下基层调研要提前设计“经典路线”,往政绩里面注水,热衷于路边工程、形象工程等等,虚字当头、空字挂帅,爱搞一些花团锦簇、热热闹闹而言之无物、缺乏实质的东西。再比如:华而不实,虚报浮夸,编印精美画册,搞层层陪同、迎来送往和奢侈宴请,频繁举办种类繁多的会议和活动,说长话、空话、套话,哗众取宠、沽名钓誉、铺张浪费。这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既造成各级干部的疲惫,又增加了财政负担,还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形式主义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来说,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名利思想泛滥。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的温床。比如:为了显示所谓的“政绩”,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明星工程”;开展工作不考虑实际,随意抬升标准,浪费人财物;有的抓工作只管眼前,以牺牲单位长远利益换取个人名利。二是懒惰思想作祟。懒惰引发作风漂浮和为官不为,只管形式红火,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外在,不图实效;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照本宣科、照抄照搬,不切合实际;更有甚者崇信“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过分注重“人为设计”和“包装策划”,背弃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形式主义危害甚大。第一,形式主义妨碍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它不注重调查研究,不立足实际情况,心中无数、崇尚空谈,盲目开展工作,导致政令不畅、嗅觉失灵和决策失误。第二,形式主义败坏了社会风气。形式主义的肆意蔓延,无形中助长了不说真话、弄虚作假、作风漂浮的歪风;助长了懒惰思想,产生投机倒把、取巧媚众、欺上瞒下的邪气,破坏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影响党群关系,影响干部健康成长。第三,导致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往往与官僚主义相伴相生、互为支撑。官僚主义喜欢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搞批发、要数字,布置工作拉架子、造声势,搞家长作风和一言堂。形式主义恰恰吻合和助长了官僚主义,为官僚主义愈演愈烈“火上浇油”,为官僚主义舒舒服服提供不良佐证。为了更好地迎合官僚主义,人们往往用讲套路、编数字、造盆景、搞“面子工程”和绣花枕头等形式主义的东西,来谄媚上级和忽悠欺瞒,从而出尽风头、博取彩头、捞得甜头。这些形式主义的歪风邪气,不仅贻误工作,还损害干部形象,也偏离事实、脱离群众,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需要我们时刻引以为戒,从根源上认识,从根本上预防。
(作者单位:洋县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