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年。从中央到地方,均三令五申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扶贫干部在墙上”的类似尴尬报道,也在不断刺激着纪检监察干部的神经。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纪检监察干部专职吃这碗饭,但监督从来不是一家之事。试问以少数人去监督大多数党员干部,怎么会不出现漏洞或监督死角?问责虽能一时起到提醒警示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会有人心存侥幸,在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甚至“火中取栗”。因此,消除脱贫领域的诸多问题,不妨借鉴“朝阳大妈”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打消个别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让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进一步照亮阴暗的角落。
如何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事。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监管手段多式多样,不会心存顾虑。但对于西部,如四川、贵州一些落后山区来说,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虽然地方纪委做了大量工作,又是开通举报电话,又是拓展监督渠道,如发动党员干部开展“走完最后一公里”行动。即使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群众明明有口气没咽下,遇到调查态度却是模棱两可,或者回避调查?这种不信任的背后,说明有些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心还没有真正沉下去,没有走进群众的心底。
回顾过去,我党能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建立新中国,正是干群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现在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更需要发扬昔日“同坐一条凳、同喝一碗水、同上一条炕”的作风。换句话说,面对群众“得了便宜不卖乖”,要先从心里去掉对方“讨嫌”的想法,通过陪他喝杯茶、抽根烟、吃顿饭等方式,耐心挖掘出群众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合理诉求,然后对症下药,让群众胸中的郁气消了,群众自然愿意、甚至主动对调查者讲实话说实情。所以,构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天网,让群众甘当监督的天眼,必须用心捋顺群众的心气,夯实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基石,才不会废了力气不讨好,进而让违纪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习惯“等靠要”的贫困户,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把这些人从困难群众队伍里清理出来,不能让这些人光享受扶贫政策却不劳动,甚至过上好日子来“乐贫”。不然,基层扶贫干部真的难做,毕竟人心难满、欲壑难填。同时,对于犯错的干部,也要查清原因,分类处置。对于实干担当的干部,在现今扶贫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要大胆采用容错纠错机制,灵活运用“三种形态”,为他们撑腰鼓劲。对于明知故犯的干部,要顶格处理,一查到底,让他们知道党纪森严,并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此,扶贫干部也才能心气顺,敢于担当、清白做事,激活扶贫事业的一池春水。
马云曾说:“职工辞职,要么工资低了,要么心委屈了。”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同样如此。只有群众和扶贫干部心气都顺了,才会发自内心拥护党的政策,对党和国家充满热爱,进而在各自领域用心干事创业,也让监督之路愈发通畅,让脱贫攻坚之花在纪律护航下健康绽放。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