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贫困户扶贫领域监督举报志愿者队伍是秦皇岛持续正风反腐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2017年,该市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低保户、五保户中择优选取1374人,组建起一支贫困户监督举报志愿者队伍,织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社会监督网。(中国纪检监察报 1月15日)
看罢此则消息,点赞那是无可厚非。自己监管自己的“政策红包”,谁又愿意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一则新闻却立马浮现在笔者脑海。近日,河北省纪委通报了7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其中,一个县15个乡镇均截留扶贫涉农资金设“小金库”,全市冒领、骗套、暗箱操作屡屡发生。从市委书记到县委书记,10名干部因这事被问责。那么,建立贫困户扶贫领域监督举报志愿者队伍,就真能杜绝扶贫资金“跑冒滴漏”?假以相关的政策法规、惠民信息不对等,又当如何?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剂”。2020年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已然打响,如果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不科学,监管不到位,跑冒滴漏堵不住,扶贫款“打水漂”,对庞大的脱贫群体就会平添许多变数。织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社会监督网那是必然。但从以往扶贫资金出现问题的惯例而论,扶贫资金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并非贫困户监督举报志愿者队伍能完全“求解”。
其一,监督者对扶贫相关惠民政策知晓度如何?在国家层面,围绕扶贫开发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以释放政策红利的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这些政策法规,的确有力支撑和保障了脱贫攻坚。但如何落实好?政策中的“金”“银”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把它们用在“刀刃上”?再者,实施者对政策是否一知半解、不得要领,能否藉此工作开展,充分释放政策效能,都决定了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政策红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红利的第一步,更是走好监督先手棋。
其二,相关的扶贫资金按照政策指向可用何处是否公开透明,没打折扣?试想,不知道有多少钱,监督从何说起。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对早前扶贫款成唐僧肉如是一说:首先要完善内控机制,研究建立县以上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县以下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再者要加强外部监管。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只有从内向外,监督才能各个击破。
其三,贫困户以及低保户、五保户监督效能何在?就“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论,致贫的原因或许有多种,谁也不愿意贫困。但,近年来随着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有的贫困户干脆“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非贫困户心里越来越不平衡,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苗头,也不乏存在。由此可见,贫困户参与监督不是不行,关键还得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为自己合法利益诉求可行,更得为自己的脱贫解困竭尽所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念兹在兹的重要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实属不易。监督路径千万种,归根结底在落实。最后笔者想说,织密扶贫领域监督网重在实“治”。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