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润富被查了,还被省纪委网站通报了?”近期,云南省南华县龙川镇蟠龙村委会工作人员叶润富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叶润富在担任蟠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期间,侵吞五保户五保金4200元,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中国纪检监察报 3月16日)
正所谓“亡羊补牢,往往是为时晚矣。”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力度的加大,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大量增加,扶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更加明显,扶贫监管“最后一公里”难题也在无形之中显现出来。少数基层工作人员盯住扶贫监管的漏洞,利用职务便利,不正当获取扶助名额或截留挪用扶贫资金,以谋取私利。当然,除了一些基层干部素质有待提高外,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节奏跟不上“趟”等,也是扶贫资金“跑、冒、滴、漏”关键因素。而监督跟着扶贫走正好是“赢”在长远。
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行百里者半九十。”扶贫资金贪腐的问题解决不了,贫困百姓脱贫的现实问题就会大打折扣,脱贫减贫的进程就可能受到影响,扶贫的效果也可能不尽人意,而这些都关系着扶贫工作的预期目标能否全部如期实现。这说明,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的监督监管之网必须严密和牢靠,扼腕伸向扶贫资金之手的动作还需敏捷、到位。
如何让好政策发挥好效果?对于扶贫工作本身而言,就是一件高度复杂,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精准扶贫不仅要有精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对相关政策、措施的精准贯彻和落实,而且要有保障“扶真贫、真扶贫”的监督和管理,能够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精准、严厉地打击和惩处。应不断优化监管模式,将扶贫资金监管的关口前移,实现资金发放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实现从事后调查向事中监督转变。除了专项监督,还需健全监督网络,建立精准的统计制度和监察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用得其所。
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保证涉农资金安全运行的核心。同时,扶贫工程也是一项基层治理现代化工程。党员干部责任是否清晰、认识是否到位、作风是否扎实、方法是否得当,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成效,影响着政府的形象。为此,监督跟着扶贫走,首先得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对扶贫过程中,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都要精确锁定目标和范围,及时跟进,让纪律产生威慑力;其次得对强化基层干部的警示教育,改变小贪不算腐败的错误观念;再则需抓住监督的“主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推动责任落实到基层,保证好资金的“最后一公里”。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监督跟着扶贫走“赢”在长远亦需问责落实到位。特别是对出现的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应加大问责力度,一经发现、追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同时,通过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形成有力的警示效应。相信,只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执行纪律,守住纪律底线,实行全程监管,前移监督关口、加强源头监管,完善公示制度,定能在打防结合中从源头上、制度上、机制上确保扶贫资金安全。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