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干部当从“墙”上走下来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28 录入:吴玲香 ]

“扶贫干部在哪儿?”湖北省十堰市纪委脱贫攻坚督查组工作人员问。“在墙上!”贫困户毛长明指着墙上贴着的扶贫联系卡答道。5月22日,回忆起“扶贫干部在墙上”的尴尬对话场景,十堰市纪委监委第一执纪监督室副主任周平仍记忆犹新。去年7月,十堰市纪委脱贫攻坚督查组进村入户察访时发现,负责精准帮扶贫困户毛长明的茅箭区财政干部王雷多次以“工作忙”为由,迟迟不入户,导致毛长明家庭长达8个月“无人问津”。(5月26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随着脱贫攻坚的进一步深入,脱贫成果更加显著,大多数以前的贫困户,正大步行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攻坚工作可以“松一手”,因为留到最后的,多数都是深度贫困,是名副其实的“堡垒”,更需要拿出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深入群众的真帮实扶。须知,任何形式化的“扶贫”都不会得到群众的真心点赞,如果扶贫干部只把自己的光辉形象留在贫困户的墙上,那就与初心相悖了。因此,要完善帮扶,还需要我们的帮扶干部们,真真切切从“墙”上走下来,走进百姓的心中。

从媒体上,我们不难看到,在脱贫攻坚中,各地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不协调的音符也是有的。特别是资料扶贫、表格扶贫、数字扶贫等贬义短语,还不时见诸媒体。作为精准帮扶的干部,与自己所帮扶的对象之间应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对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知晓明白,并随时关注脱贫进度,实时对标补短,那才是“份内”的事情。倘若将自己的“光辉形象”往墙上一贴就万事大吉,还谈什么扶贫,解什么民忧!

要真正达到脱贫攻坚的目的,就要在工作中做足“成色”,“真扶贫、扶真贫”,有针对性的从不同的侧面开展扶贫工作。这个“成色”,涵盖的内容很多,但总的来说,就是要让贫困户的日子越来越好。这样,那些只留在“墙”上而没有走下来的帮扶干部们,就可想而知究竟给老百姓办了多少实事。其实,我们的群众是纯洁的,只要你对他有所帮助,他就会铭记在心,把你党恩人。相反,你确实七八个月没有联系过了,贫困户恐怕都快把你忘掉了,所以只知道是在“墙”上了。

当然,各级监管部门在督查时,也不能满足于贫困户能否知道帮扶干部是谁,在哪里,而要看贫困户家庭生活的变化。据报道,在一些地方,相关的一些帮扶干部,诸如第一书记、联系领导、农技员等名字,全是“教”出来,为此,有的帮扶干部还责怪贫困户“不配合”。可想而知,从未见过面的“农技员”等,硬要贫困群众记住名字,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事情。“扶贫干部在墙上”,这看似幽默的对话,折射出的可是脱贫攻坚的“硬伤”呀!

脱贫攻坚,不深入接触老百姓,那些假、大、空的口号、标语和资料都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并且会使工作成效沦为“镜花水月”。扶贫干部们,从“墙”上走下来,从办公室里走出来,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田间地头,多与百姓诉诉衷肠,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胜利。拿破仑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因此,走下“墙”来的扶贫干部,好好进村入户,为那份“做得好”而奋斗吧!(文/何竹梅)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