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提拔扶贫干部是双赢之举

[ 作者:海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4 录入:吴玲香 ]

前不久,四川脱贫攻坚“贫中之贫、难中之难”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拿出101个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岗位,面向驻村第一书记遴选。几年来,四川凉山选派2072名第一书记投身脱贫攻坚,至今,共有377名第一书记被提拔重用,他们大都已是第二个任期。

脱贫攻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像大凉山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和发展相对不足,住房、道路、产业等看得见的贫困,与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诸多问题交织叠加,贫困的面广、基数大,这块“骨头”更硬更难啃,需要帮扶干部集决心、智慧和毅力于一体,方能干出一番成效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困难面前勇者胜,更离不开智者的参与。四川凉山选派了2072名最能打的人,下村担任“第一书记”,接受吃苦锻炼,发挥聪明才智,也间接印证了此意。在农村这个大平台,谁是能者,谁是实干家、闯将,很快就能“见分晓”,乡亲们增收了多少、村容村貌改变了多少,一切都能用事实说话。将其中最能吃苦、最会打仗、成绩最好的干部提拔成乡镇的领导,既是对实干者的鼓励认可,更是对其他干部的鞭策和激励,实干、苦干、会干才能有好前途。

“第一书记”肩负着一个村脱贫的责任,尤其是当前还未脱贫的,都是些深度贫困群众,不下一番苦功夫,不驻村熬夜,不绞尽脑汁,不在致贫的“根子”上用药,必然难以见到实效。在帮扶的过程中,“第一书记”熟悉了农民,了解了农村,而且懂得了干群沟通之道,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通过提拔的方式将他们留在农村,既为农村注入了人才动力,也给干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施展才华,算得上是双赢之举。

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吃苦受累之人需要看到希望,沉心实干者需要看到前途。如果老实人处处吃亏,奸滑人左右逢缘,英雄流汗还要流泪,必将形成负面的导向,产生“副作用”。相反,组织能时刻关注老实人,重视实干家,将“凡提必下”作为“硬杠杠”,把贪图安逸、缺乏担当实干的人拒之门外,为主动下基层锻炼取得成效者敞开晋升之“门”,必然能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脱贫攻坚的责任大、任务重、时间紧,也是磨练干部的好平台,组织部门应多提拔优秀的扶贫干部,让农村有更多能人、干部有更多希望,使这股“双赢”效应能持久。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市涪城区统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