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年的脱贫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精准脱贫力度,2018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新华网 3月15日)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中国脱贫史上最好的成绩,但成绩的背后,我国的脱贫任务依然艰巨,贫困人口总数依然庞大。而且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深水区和冲刺期,这1000万的年度减贫目标相比前几年‘含金量’更高,挑战更大。需抓紧时间,把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因病返贫最为做大的攻坚战,奋力推进攻坚紧急任务。
一、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现在在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有“三区三州”,这些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很深。针对这些地区,需要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动员全国上下有能力的人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通过政策+市场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稳定易地搬迁。有些地区,居住生活条件实在太差,易地搬迁是最好的脱贫途径。但在实际生活中,贫困户“不愿意搬迁”或者“搬出去后又搬回来”的情形时有可见。这些贫困户或者受老思想的限制,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或者担心搬到的新地不如现在等等。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把易地搬迁与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等多项扶贫政策联系起来,让贫困户愿意搬,搬出去能尽快脱贫致富。
三、建立防止因病返贫长效机制。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4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且这一数据还呈现上升趋势。可见,因病致贫可以说是致贫的主要因素,它也是脱贫攻坚一大障碍,需要防止因病返贫情况发生。过去,定了“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做法,使大部分因病致贫贫苦户摆脱了贫困。健康扶贫是一项长期任务,政策不到位,仍有可能导致因病脱贫贫苦户返贫,需进一步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建立防止因病返贫长效机制,实施贫困人口倾斜性支持政策。
精准扶贫已进入深水区,冲刺阶段,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于精准,扶贫不是一句口号,扶贫政策也不是一刀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啃下“硬骨头”,趟过脱贫攻坚深水区,最终实现精准扶贫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作者地址:四川省平武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