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需扶志(智) 扶志(智)需推普

[ 作者:素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02 录入:吴玲香 ]

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四川视察指导,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两者都是争取使各种外因的大力帮扶与积极的内因共同作用,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帮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帮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真正实现脱贫。为此,需要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文化扶贫、语言扶贫。

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日前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要将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纳入地方扶贫部门、教育部门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列入驻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任务,消除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情况发生。其实,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早在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被写入了《宪法》。此外,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并一再重申: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新使命。

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字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工具,关乎文化繁荣、民族团结、政治稳定,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落后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在,同时也是普通话普及率相对较低的地区。普通话作为一种全国通用语言,凝聚了全国人民在语言上的最大共识,既是人们交流互鉴的一种基本工具,也是推动贫困地区人民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座基础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普及普通话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普通话普及率更是意义重大。因此,在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时期,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重中之重,依然应该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然而,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率只有70%多,距离基本普及的目标还有十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普通话尚未普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一些贫困县,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普通话的通行程度还比较低,这意味着大量的攻坚工作需要开展。所谓“扶贫必先扶志(智),扶志(智)可先推普”,如将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程度纳入贫困脱贫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必然会有效促进语言文字的精准扶贫,也会有利于尽快提升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程度,从而在经济脱贫过程中实现教育脱贫、文化脱贫,最终达到真正脱贫的目标。

扶贫需扶志(智),扶志(智)需推普。倘若贫困地区连普通话都普及不了,那么这种沟通上的困局必然会拖延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进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社会各界特别是扶贫部门、教育部门应齐心协力,担起责任,采取更加精准的举措,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的号召下,我们应不忘初心,携手同行,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第四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