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伴随着2018年省级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其中环境治理,作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大民生问题,2018何去何从,备受关注。(新华网 1月29日)
考试是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老师教学情况最有效的方法。而用来考试的写满题的纸被称为“考卷”。“把高排放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深化完善、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此为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今年,多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祭出的环境治理“考卷”。
对民众最关心的治理环境污染、空气质量问题,各省着重笔墨,做出了结合当地污染情况的“答卷”,无疑是可期可盼的。但,当如何作答环境污染治理“考卷”,更是勘验治理成色试金石。
现实中“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事例并不在少。回望2017 ,为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环保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2+26城市大气污染强化督查。其中,在一次对涉气“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任务的1173个具体任务点位进行现场核实时,发现其中243个点位存在环境问题。存在问题的点位中,有的未按期完成整改任务,有的违法生产或有生产迹象。更严重的是,虚报整改完成情况的就有144个,占问题总数的10%以上。试想,在督察组查证核实的情况下都能“应付”“交差”,可以想见,刀刃向内艰辛。
事实上,环境污染治理“考卷”就算在报告中相继出炉,但在一些地方,在某些领导干部眼里,科学发展观还停留在口头上、脑袋里,没有落实到行动里、决策中;为追求短期政绩、漂亮数字,默许污染项目上马,制造“带毒的GDP”,而不管留下发展的后遗症;环境执法软弱无力,或把罚款当执法,或是睁只眼闭只眼等等如是却不乏存在。究其原因,侧重眼前利益,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的问题没有作出明确和正确的回答。说与做成了“两张皮”。
污染治理,素有“易污染难治理”的共性。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形容一点不为过。环境治理与保护是个复杂艰巨的工程,污染问题极易反弹。因此,2018年环境污染如何治?
需要的是地方政府能拿出毫不手软的狠劲,强化环境意识;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加大治理力度;需要明确主体功能、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健全制度体系、强化执法监督;需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需要将生态文明的成效作为衡量地方管理的重要指标、判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需要凝聚生态共识树立“生态价值观”,改变唯GDP论英雄。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心动更得行动。说到底,当如何作答环境污染治理“考卷”,下决心、敢作为、有作为、能作为,敢于放弃自己的一些既得利益,环境质量才得到明显改善。“连说带练”才是全把式。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