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临时工、大学生赶制台账,动员群众“帮忙站台”,请广告公司炮制光鲜年终总结……每到年底,总能见到许多迎检乱象。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迎检乱象有的确实是基层弄虚作假,但也有一些是被过多过滥、不切实际、不接地气、标准任性、指标失当的“奇葩考核”逼出来的。(1月12日 半月谈网)
对于基层单位来讲,每到年底,出现迎检乱象是常有之事。有的单位是集体造假,炮制各类材料、总结;有的单位为了迎接考察组,雇佣群众当“演员”,帮忙说好话;有的单位甚至动用公款请广告公司制作汇报PPT……种种乱象背后,除了部分基层作风不实外,皆因“奇葩考核”的指挥棒。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奇葩考核”的神奇存在?
自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提出目标绩效管理的概念后,便在美国流行起来,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而在国内,很多单位早就认识到考核的重要性,并且在绩效目标管理的工作中投入较大的精力。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想方设法运用目标绩效管理控制下级单位,虽然通过这种办法,可以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但是,正是因为目标绩效管理中的“奇葩考核”,导致了当前基层若隐若现的“迎检乱象”。
笔者认为,三大原因造就了“奇葩考核”的神奇存在。
其一,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考核中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很多职能部门和系统的考核指标不切实际,大多是上级部门在办公室排脑门决定的,没有充分征求意见建议,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下发到基层后,基层干部只得“傻眼”,但是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
其二,考核周期设置不合理。不同的考核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然而,当前政府部门的各类“奇葩考核”,大多是以年度为周期,要求基层干部对全年的工作都要做明确而清晰的记录,而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不可能每天处理大事小情都拿着笔、本子、照相机去做现场记录,只得在考核前统一造假了。
其三,考核过滥。当前,目标绩效考核仿佛成为了上级部门管理下属的“杀手锏”,各项工作都纳入目标绩效管理中,职能职责纳入考核,重点工作落实纳入考核,甚至开会迟到、文件制作情况、信息报送这些都得纳入目标绩效考核,让基层干部犹如被戴上了“奇葩考核”的“紧箍咒”,疲于应付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