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21日至23日到福建省调研。他强调,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深入一线督促落实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坚决纠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工作不扎实等现象,严肃处理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人民日报》12月25日)
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对纪律约束、“红线”熟视无睹,手中有权就任性,危房改造上“揩油”,群众碗里“刳肉”,胆大心黑到连贫困群众的救济物资都要“捞一把”,毫无党性修养可言。贫困群众生计本艰难,对扶助救济“望眼欲穿”,但扶贫资源却被“蚊蝇”啃食,让人愤慨揪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政策,落实到最基层时,却被“雁过拔毛”,各种“打秋风”,善治与善政的初心,最后只恐怕在群众的怨言中消解。
脱贫攻坚披荆斩棘、破浪前行,惠农政策、扶贫资金将会越来越多,如何确保物资不被“蚊蝇”啃食?除了纪检监察机关要保持加快“灭蚊拍蝇”步伐,基层党组织更要扛起主体责任、当好“总指挥”,乡里乡亲、街坊四邻也要做好监督,审计机关也要加强对扶贫物资的审计,让各项物资的去向公开透明。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基层干部自身。务必对群众身边的腐败“零容忍”,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规违纪违法成本,也震慑那些不拿纪律当回事、“蠢蠢欲动”的干部,趁早摒弃“纪律管不过来”的侥幸心理。
堤溃蚁穴、室焚隙烟,祸患常积于忽微。“小恶”不除,“大恶”不远;“小节”失守,“大节”难保。对“雁过拔毛”是腐败,必须坚持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疮的勇气、严厉惩处的尺度,将“拔毛者”除之而后快,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姑息、不迁就,不轻饶、不放过,反腐利剑高悬,斩断盘根错节的利益牵绊、根除无人来查的侥幸心理、拔掉“唯我独尊”的嚣张气焰,还群众一个“山青水秀”的基层政治生态环境。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病不如防病,防微杜渐胜过忘羊补牢,根治“群众身边的腐败”,更为重要的是要“破”和“立”并举,运用法治与制度手段管住权力,明晰底线、划定红线,促使权力运作制度化、规划化。同时,要进一步下沉监督力量,采取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督方式,盯住重点、防控盲点,使腐败无处藏身、无处遁形。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