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的调研记实
青山如画,绿水似镜……徜徉于风景秀丽的尧治河村,扑入眼帘的是葱翠的森林,吸入肺腑的是清新的空气。然而,弥漫在青山绿水间的文化氛围,更是浓郁得让人难以忘怀。
——作者调研手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党委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奋力推进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把一个地处神农架、房县、保康三地接壤的高寒边远村,建设成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大幸福山村”、“国家4A景区”,实现了“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2016年,全村实现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农民人均纯收入4万元,从整体上迈入了小康。
口袋“满”了脑袋如何不“空”?物质富了精神如何富有?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以敏锐的触角和宽阔的眼界,提出“过去靠创业,今天靠发展,未来靠文化”的战略,把文化建设作为村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与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一并谋划,融合实施,使文化根植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在乡村治理中使村民增强文化自信,让乡村治理成为村民的行为自觉,不仅有效推进了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培育了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小招牌 大涵养
尧治河村山高谷深,163户人家过去一直散居在33.4平方公里的七沟八岭间,村民出行办事、村里管理和服务均不方便。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村党委决定统一出资5200万元,集中在村南龙门口、村北滴水岩兴建160栋村民别墅,以福利形式分配给村民,使住在“老山间”里的农户全部迁居到了小区别墅。
由分散到集中人居环境的改变,给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管理、服务等带来了新的要求;同时,传统的“猪圈鸡笼挨屋根,生活垃圾顺手扔”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致使小区环境卫生问题难以有效根治。村党委意识到,房子新不等于新农村,衣服新不等于新农民。在村党委会上,党委书记孙开林讲:“我们搞小康建设,解决了群众住得好的问题,但住着漂亮的房子,却没有新的生活方式,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这不算是全面小康。”
经过认真讨论,村党委决定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努力让传统文化智慧、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别墅小区,融入村民眼球,成为行为规范。他们围绕环境保护、家风家教、文明规范等内容,组织专人分类收集,整理编写村民能够记住、可以做到的励志箴言与文明用语,制作350多块永久性牌子,以艺术字体印制、镌刻励志箴言,固定于小区路灯杆、村民活动广场、公路沿线、景区节点以及村境界边,形成铺天盖地的“广而告之”氛围。这些“秀”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招牌,设计美观大方,内容丰富多彩。
在环境保护方面,他们遴选整理了“发展与和谐同步,生态与文明共存”、“整治环境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环境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既要金山银水,更要青山绿水”、“山水生态之美,引领幸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等,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在家风家教方面,“你有家教吗?”、“你孝敬老人吗?”、“你是好儿女吗?”、“没有好家教,就没有好家庭”、“兄弟友爱,相互帮助”等在寻问中透着警示,于平实中彰显教益。
在文明规范方面,除突出“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还梳理出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俭、诚、温、让、恭、谦”等精髓要义,并逐字进行通俗、简洁的释义,制作成规格一致的精美招牌,集中悬挂于村民小区。而在各景区相关节点,“爱护环境,纸屑如篓”、“小心落石”、“小心碰头”、“小心台阶”、“谨防坠石,不宜逗留”等提示牌,令人倍感温馨。
在村委会日月广场,由本村书法家孙熙政书写的《道德经》、《戒子书》、《弟子规》全文,镌刻于百余米长的廊道边,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墙”;而在龙门口村民广场,“重家教,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的巨大标牌,美丽村景底色之上,鲜红大字格外醒目耀眼……
小招牌,大涵养。一块块精心制作的“文化牌”,一处处精致打造的“文化墙”,一条条精妙遴选的励志箴言,所形成的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与无处不美的乡村自然景观互为映衬,更与村民朝夕相伴,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催化剂。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导,近些年来,尧治河村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自觉发生了深刻变化,捡垃圾、扫场院、清河道、护山林、助游客、重家教、树家风、睦邻里……蔚成风气,原来禁忌陌生人在家住宿的陈规习俗彻底打破,村民们比着开办“农家乐”,比着把卫生环境做好吸引游客食宿。2016年,全村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2.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继磷化工之后的第二大产业。
小档案 大情怀
在农村,固有着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经纬编织的家庭、家族之网,它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村落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形态,尤其一些家谱更是记录着本族的起源、迁徙、婚姻、繁衍、文化、族规、家约,甚至先祖人物事迹,从而成为一个家族的精神依托,使本宗本族得以更好延续。然而,地处深山的尧治河,历史上村民大都是因为贫穷或避乱躲进山的,全村163户却有着50多个姓氏,几乎没有哪个家庭有家族宗谱收藏。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村党委认为,家庭、家族是乡村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这个细胞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乡村治理水平。针对村里姓氏散、家庭家族人文底蕴弱的实际,2013年,村里组织专班,历时两年,分片逐户,将全村163个家庭的基本概况、生产经营状况、荣誉惩戒情况等,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记录入册,立卷存档,形成“家庭档案”。
“家庭档案”涵盖家庭成员姓名、户主与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简历、家谱、籍贯、祖居何处、迁入时间、民族、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山林土地承包状况、地界林权、经济收入、荣誉奖励、违规处罚等30余项内容,堪称一个家庭的“百科全书”。同时,根据家庭情况变化,内容一年一更新,使之不断充实完善。2016年,村里按照统一要求,又逐户逐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形成“一户一档,一档两卷”,更加丰富了“家庭档案”内涵。
为了管理、保护、运用好“家庭档案”,村里分区(村民生活小区)配建档案室,配置档案柜、档案盒及消防设施,并配备专人统一管理,定期整理,随时备查备用。下一步,村里还打算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村民家庭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使之运用更加方便快捷。
小小“家庭档案”,构筑的是一种村落文化。它肇始过去,贯通现在,影响未来。说它肇始过去,是其很好弥补了村里人家历史人文底蕴缺失之憾;说它贯通现在,是其真实记录了每个家庭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创造;说它影响未来,是其能够传承和延续本家庭、本家族建设尧治河、护佑尧治河的赤子情怀。
“‘家庭档案’植根乡土,贴近户情,对传承一个家庭的根脉、家风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村民杨宜国说,“现在人过三代,孙辈不一定记得爷爷、奶奶的名字,对本家本族的优秀遗存更是知之不多。而有了‘家庭档案’,且年年续补,代代相传,必将使后辈在情感上有一种血脉依附,使每个家庭有一方精神寄托的园地。”
尧治河建立“家庭档案”的实践表明,它更是村级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通道。一年一度“家庭档案”的更新,家庭发展与建设情况的续补,使村级组织心有所系,家家户户心有所系,全体村民心有所系,不但强化了作为尧治河村民的一种心理归属感,而且所产生的内力唤起了全体村民对村集体发展的关心——村民们把自己的命运与村子的兴衰紧密相联,积极介入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自觉履行权利和职责,真正实现了情感上的皈依。
小村规 大作用
在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尧治河村先后6次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党的十八大后,村里根据新时期发展与乡村治理需要,遵循《村民自治法》,再次对“村规”进行修订,经过征求村民意见,提交村民代表讨论,村民会议集体表决通过,颁布了共计19章196条的《村民自治章程》。从经济组织与管理到农业生产,从山林土地管理到股权管理,从社会管理到文化教育管理,从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管理到医疗卫生和人口与计划生育,从社会福利到社会风尚,从村民奖励到违规处罚,详尽涵盖了村务管理、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赋予了每个村民参与村务及乡村治理的平等身份,创造了良好的村民自治制度环境。
但是,《村民自治章程》对于村民祝寿、添生、婚丧等事宜没有做出详尽管理规定,一些村民在操办这类“家事”时出现了相互攀比讲排场的铺张浪费现象,借机大办酒席,山吃海喝,不醉不散。村党委认为,只有彻底整治这种水涨船高的人情攀比风,尧治河才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
2014年7月,村里研究出台了《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规定村民办理红白喜事,使用烟酒分别不超过10元一包、50元一斤;燃放烟花炮竹,只允许在老人落葬、清明祭祖、新人进门、大年初一“出天行”时鸣放一次不超过10000响的鞭炮,违者罚款1000元。
“办法”出台不久,村民严某某、周某某操办喜庆事宜,本着把客人招待好的心态,侥幸比照过去形成的惯例,让客人吸18元一包的烟,喝88元一斤的酒。村里得知严、周两家违规超标使用烟酒后,立即依规罚款1000元,并在全村通报批评。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点赞,也有人质疑,称此“村规”太“牛”,有侵犯村民权利之嫌。
面对质疑,村党委认为,用规矩厉行勤俭节约,用制度杜绝铺张浪费,树立良好村风家风民风没有错。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在农村,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的特征比城市更加突出,村看村,户看户,在最能体现‘面子’的红白喜事操办上,攀比之风最容易一阵高过一阵。铺张浪费装了‘面子’,伤的却是‘里子’。杜绝陋习‘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把‘最牛村规’进行到底,长期坚持,村里的文明新风不愁兴不起来。”
他们坚持在争议声中把“最牛村规”推行到底,近3年来,村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没有一例违规超标使用烟酒,喝本地酿制的每斤不超过30元的包谷酒,在尧治河成为新的风尚;过年过节、清明祭祖、老人落葬、新人进门都自觉严格遵守只燃放一挂鞭炮的规定。而在前些年,每到春节,村里的烟花爆竹从大年三十断断续续一直燃放至正月十五,天天噪声不断,既浪费钱财、污染空气,又不利于村里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建设,更有损于尧治河“全国文明村”的形象。村民们说,村里的这项规定,如同一把“尚方宝剑”,使我们操办红白喜事,不再有“面子”障碍,大家都用一样的标准待客,都只燃放一挂鞭炮,不仅节约了开支,还不用担心遭到“啬掐”(不大方的意思)非议,大家生活得更加开心、幸福。
尧治河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治理除用《村民自治章程》约束外,一些有益的“村规”补充非常必要。小“村规”有大作用,它破除的是落后的陋习,浸润的是一个村庄与时俱进的文明洗礼。进一步说,这一管用“村规”的持久执行与约定俗成,必将形成一个村落特有的文化,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村民向文明生活方式华丽转身。
(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