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四不”扶贫也管用

[ 作者:王惠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9 录入:吴玲香 ]

扶贫是件大事,牵扯着各方领导大量精力,但基层付出那么多,有些地方农民并不买账,做好不得好!而在双峰祠堂湾村,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干群关系轻松与愉悦,感受到另一种精准扶贫。

不分心

村里所有75岁以上的老人,都领有一套顶好的的新疆棉被+AA被套,夫妇健在的,就有两床。手感极好。非贫困户刘朝女儿因抑郁症休学,队长数次带到湘雅诊治,非贫困聂运妻子乳腺癌手术,队长亲到医院看望,虽只区区小额慰问金,非亲非故,聂妻盈眶。

旁人有惑,工作队咋管得恁宽呢?

队长释惑:同在一村,各户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贫困户也只是相对贫困,急需的时候都管。即“救急又救穷”是也,而救急,谁都不会生意见,孝敬老人,倡导一种美德,而单救穷,相互攀比,矛盾越来越多。

救急,更救出一种好风气、救出一种好交情。9组的通组路怎么也修不下去,聂智跑到村部大闹,声称谁敢偏袒,就要告到省里去!原因是占地平衡问题,而奇葩的不是告别人,而是告亲兄弟,是六亲兄弟互不相让。因和看过的聂运家有所交情,提出家务事由其聂运长兄牵头,碍于面子,竟内部和解,否则家丑出大了。

不反复

新华社记者下乡写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伤脑筋,也让贫困群众多怨言。流程上过分强调“留痕”,精准识贫变成了“精准填表”。

记者在这里走访,村民反映签字不多,表格也填得少,难道那么多通知文件这里没收到?

队长指着桌上的十几个盒子说:通知都在这里,该报的资料都一个不拉的报了,只是具体操作中按实际情况有所变通。很多贫困户看不懂表,甚至连名字不会写,我们也“留痕”,一是在集中走访时将各户情况完全摸透,现场记录、现场存照,几乎锁定个人情况。二是各组公推一个明事理的大家信得过村民签字画押,负责解释,村支两委复核,工作队终审。三是资料及时公示,随机可查,存疑核对。

村书记介绍这种做法,避开了把农民从地里喊回来填表,避开让农民反复签字复印,避开了村干部大量的时间耗在文山会海里。

不失诺

记者进村这天,刚巧有两个检查组在,记者欲退,没想到村书记说能安排得过来。晚餐时,队长谁也不陪,却一人到农户家晚餐。

队长解释,早几天与农户约好了,不好爽约。何以如此看重一餐饭呢?记者不解。

队长释惑:农民把干部能否在家吃顿饭看得很重,是“看得起人”。有些问题在饭桌边谈开,就解决了。有时候,你讲一千道一万,还不如吃一次饭。农民挖几块坛子萝卜,夹几个酸辣椒,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米酒捧出来,一概回却,会伤那份真情。说直白点,就是不嫌弃。

不放弃

有时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大伙忙得喉咙冒烟之时,2017年4月23日18:00左右,村支部书记刘进晚接到一村民来电,说其低保侄子爬上10米多高的土砖屋瓦面,欲跳楼轻生。

刘进晚一边火速赶往事发地,一方面向公安部门报警求助。当他到达现场后,发现当事人正站在房屋最顶端,极度危险。欲轻生的青年现年21岁,患有抑郁症和狂燥症,因近期没有按时服药,病情复发,此时的他情绪极不稳定,只要发现有人靠近,就向人群扔瓦片。公安和消防人员一时也无法施救,只能周边部署相关救援设备。

眼看天色已黑,救援陷入僵局。刘进晚凭着自己对他的了解,通过现场简短交流,基本掌握了他的思想动态,戴着安全帽,沿楼梯慢慢爬上屋顶,向青年靠近。因瓦片随时都有可能滑落,只能和他坐在10多米高的屋顶上慢慢聊天,想等到他情绪稳定后再想办法。

夜风袭来,书记本能的打了个冷颤,该青年奚落他胆小怕死,他灵机一动,说,这么高谁不怕,你要是胆子大,就扶我下去好了。正是这巧妙的一句话,事情出现转机,该青年竟扶着假装恐高的刘进晚,在众人的惊讶注视中一步一步走了下来。此时,已是晚上11:00多,书记已是汗湿衣背,疲惫不堪,他来不及顾及这些,又迅速与精神病医院联系,组织青年的亲属将其送到医院治疗后,才返回家中。

有人问刘进晚,当时你害怕吗?刘进晚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万一当事人情绪失控,不仅他,就连我也会出现生命危险。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么晚了,再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我不上,哪个上。只能壮着胆子上,见机行事。

有人说,危难时刻见真情,也有人说,危难时刻显身手。刘进晚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挺险登高,救下村民,是真正的不抛弃、不放弃,彰显了干群真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审计厅驻双峰工作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