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凸显徽风皖韵”留住一抹乡韵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30 录入:吴玲香 ]

步行骑行专用空间,小公园、微广场,老建筑改造再利用,徽风皖韵特色风貌凸显……随着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人们生活的环境将会愈来愈好。今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安徽省确定为全国城乡规划改革试点省。为推进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省政府于近日印发《安徽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方案》。(中国网 10月29日)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城乡的规划发展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诚然,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发展能否把人文之光在每一个角落凸显闪亮,决定了城市的未来是否真正成为人们的身心安顿之所。为此,城市规划的统筹落实、综合部署,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文脉。事关安全、高效、和谐,事关民众在城市生活的方便、舒心与美好。

据悉,对于推进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近日《安徽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方案》提出从省、市、县三个层级,完善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三区三线”(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刚性管控要求;要为改变千城一面,明确城市特色定位,构建城市特色体系,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凸显徽风皖韵特色风貌。无疑,是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规划,是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规划。更能在循环、绿色、生态、低碳、节能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以人为本。理当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最为基本的出发点,群众最终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果的享受者。但必须看到,在这之前,一些地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比如,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建设搞上去了,那份本该有的乡韵没了。

曾有评论如是说到:“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城市的命运,决定着地球的命运。”  风格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市可以给人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塑造城市特色、守护城市记忆,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回到试点方案的原点,无论是风貌类型、街道尺度、建设强度和建筑体量,还是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高城市宜居性;无论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对公共服务,有针对性地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还是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等等如是,一边延续城市文化传承的血脉,一边更替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着实值得欣喜。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独一无二的存在,总能带来特别的感动。笔者以为,只要强化区域联动、创新规划实施、健全规划督查、强化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建立规划信息平台等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能落到实处,定能凸显徽风皖韵,让民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