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略把党关爱农民、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政策触角延伸到祖国最偏僻、最落后的区域,这些地方因为自然因素和历史原因成了共和国崛起事业的最后遮羞布,那种经济的落后、文化的匮乏、信仰的迷茫、传统的遗失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之间被时空凝固着、遗忘着。在我和朋友们接触的众多贫困户中,有一类人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子女众多却衣食堪忧、楼房挺立却无处安身、身体病困却推诿无管、精神绝望却无人关怀……而且,这种行为如传染病一样有扩大蔓延之势,是与城市“啃老病”并存的乡村“弃老病”,把老人视为负担、累赘、包袱,甚至对立面和骗取“国家农村老年政策扶助金”的工具,而这些现象在农村社会环境中放肆地存在着、麻木地接纳着、无耐地忍受着、悲情地继续着。有时候在想:千年传承的孝行要绝了么?羊尚有跪乳之恩,鸦还有反哺之义,社会好了、人们富了、文化多了,难道人性还倒退了不成?
孝行堪忧根在何处?思其头痛、念其心痛、虑其神痛!何也?
一者传统教育根源之失败。《诗经》孝论《楚茨》言:“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佛家均对“孝行、善行”有约束,“百善孝为先”一语或许生而知之。“五四”运动之后、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事业曲折中变革、变革中发展,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技术和中国古代文明在激荡、论战、共促、共彰,洋务运动、西学东渐、留学海外、师夷长技,中国人有了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提升、科技的发展,近现代教育可为大师辈出、骄骁璀璨,国人有了民族尊严和国之重器,完全屹立于世界东方。但文革之后,传统文化和教育受到了摧残和破坏,教育产业化加速了教育“快餐化、功利化、经济化”质变,传统教育那种“润物细无声”式浸润人格、培育品格的优势弱化,高尚的理想、高贵的气质、高雅的追求离人们渐行渐远,红尘俗世的七情六欲便以位子、票子、房子、车子等载体表达出来,人们更多地以这些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像那种“举孝廉入仕流放”的奇迹便不会发生,孝行、孝心、孝文化的幼芽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滋养而枯萎。所以,村里看乡里、乡里看城里,农民看工人、工人看干部,孝行文化枯萎或死去,不孝、恶内、伤亲、欺老、困衰之事便见惯不怪了。
二者乡村社会解构之失败。曾几何时,乡村亦非净土一片,人们从拘谨恋土、忐忑离乡、适应城市到举家搬迁、离土离乡、融入繁华,农村社会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家门家族约束、村规民约约束、相邻道德约束、乡风名声约束渐渐失效,即使存在也对搬迁到城市或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村人及其后代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以前的谴责、批评、评论的力量鞭长莫及。进城务工之前,人们生活的区域或许一辈子就是故土故乡,谁要做了不孝父母、打骂父母、困饿父母、为难父母的事情,他要面临户族评判、长辈责训、兄长劝善、邻里冷落、名声受损等问题,如若过分很可能在单纯的乡土氛围中处处受人指责而难以生存,所以,从前单纯的生存环境下人们是不敢不孝、不能不孝。而如今,农二代们或考学、或务工、或婚嫁,离开了淳朴的乡土环境,来到异地他乡陌生的城市里,在承受经济文化之苦而麻木之后,他们思想里放弃了乡土、放弃了故地,渐渐地也放弃了父母。父母也难以融入儿女城市的环境,只有孤独地留守,绝望地等待、困苦地生存、失望地老去。而乡土社会解构带来的养老困境确是无解的,年轻人在农村无法生活或者难以再适应农村,在巨大经济和社会压力下更加无力满足和兼顾“及时行孝”的义务。
三者信范约衡无准之失败。如今的社会,正能量和黑暗面共存,改革过渡期人们内心是恐慌失落甚至迷茫的,房子、养老、教育、健康等基本保障压力巨大,收入差距、心态失衡、信诚失范、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暂时不好解决,每每能看到道德底线不断跌破的奇闻异事。因为在曾经都穷困的年代那些事情都不会发生,人们那时候重诚信、守诺言、有信仰、知廉耻,他们相信《平凡的世界》里面孙少安、孙少平一样的人们,敢于有理想、敢于多努力、乐于多吃苦,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社会规定的规范规矩内行事,至少人们敬畏道德、敬畏评价、珍爱名声、珍惜存在感。可如今,乡村里所谓的村规民约流于形式、威望长辈闭口不言、相邻态度冷漠自私,即就是发生了不孝的行为,外界道德约束的力量也微乎其微。要想减少虐待父母、打骂父母、弃养父母的现象,少一些因为行孝问题父母绝望自杀的悲剧,那么,社会道德机制、法律法规机制即使取证难、裁判难也要发挥力量,让那些虐待父母、打骂父母、弃养父母的人付出代价,处处受到社会的制约制衡。“父母养儿女小,儿女养父母老”这是人类社会天经地义的规则,神圣不容玷污,犯者必将受到社会“游戏规则”的惩处。
四者个人信仰缺失之失败。人活在太阳底下,如果没有信仰,和活在冰冷漆黑的地狱是一样的。如果一个社会“进化”到只以位子的高低、票子的多少、房子的大小、车子的贵贱等物质标准衡量人的时候,这是一个悲哀的时代。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信仰的凝聚力,人们渐渐会在物质追求的漩涡中产生迷茫感、厌恶感、孤独感和空虚感,就如那些亿万富豪为什么人生的下半场要么选择自杀,要么选择做慈善。当一路艰辛和努力获得了名和利,汗水和泪水换来了山顶巅峰,人是孤独的;当人在穷困、潦倒、无助、自卑的环境泥泞而行,纵想改变却毫无起色,家庭、婚姻、财富、朋友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依然是孤独的!而这两类人发生不孝行为的概率是最大,为了财富名利的追求而不择手段包括放弃父母,因为自身难保而自暴自弃甚至狠对父母。扶贫中见到的一部分人,对谁都好除了父母、谁都能帮除了父母,自己外出打工收入数万不给父母一分一文,还要求父母带孩子、看房子、种土地,甚至还要父母的养老金、高龄补贴。因为他们信仰金钱和自私,父母成了他们的累赘、包袱,就这还要榨取父母兜里的那一点点皱皱巴巴的生活补贴。
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是千姿百态的。农村社会里每一个不孝故事里的主角永远都是父母和儿女,他们本该是生命延续的整体,最后成了对立面,还得不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约束、名声的损失、行为的谴责,那将是一个悲哀的社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的人,为什么、凭什么不能对他们好一点?成年以后,即使他们不对我们给予援手,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照顾他们的晚年,否则,就是社会的规则让你做了漏网之鱼,天道的规则也会让你报应不爽。期望社会多多关注农村养老问题,让苦了一生的中老年农民朋友稍微得到心灵的慰藉,因为他们曾用青春、汗水、镰刀、犁头在共和国的额头上刻下了深刻历史印记,是他们曾经养活了共和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时代,也是他们成就了改革开放后大搞建设、灿烂辉煌的一个时代!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磨子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