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是三代塞罕坝人通过54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了让沙漠成绿洲、变荒原为林海的人间奇迹。塞罕坝精神原指“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现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在原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新的塞罕坝精神,那就是“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弘扬塞罕坝精神,将该精神发扬到扶贫工作中。
一、领导领着干,躬身行之,亲力亲为。
曾国藩曾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过去五年,脱贫成为读秒战役,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跨过贫困线。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第一次摸清了“贫困家底”,精准扶贫覆盖全部贫困人口。五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去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离不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躬身行之,亲力亲为。只有当好“领头雁”、做好“火车头”,才能集合班子、带好队伍,敢打敢拼、善作善成。
二、干部抢着干,守土尽责,敢作敢为。
提倡干部抢着干并不是提倡炒作和作秀,干部抢着干的概念也不是狭义的界定为干具体的农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干部该抢着干的是积极的根据现有政策帮助贫困户谋求发展,积极的帮助贫困户联系销路。“把扶贫工作当成包袱,求稳怕乱,甩不开膀子就提不起劲,自己没动力谁也扶不起”。当前,每一项事业,都需要热气腾腾的氛围,人人想干能干敢干,就会形成浓浓的进取氛围,催生前进动力,推动爬坡过坎。扶贫工作正面激励的考核制度,鼓励着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放下包袱,开动脑筋,勇往直前。让积极进取者的舞台更加宽广,有干头,更有奔头。
三、群众跟着干,看到前景,增强信心。
今年,江西井冈山和河南兰考县宣布脱贫,扶贫开发40多年来中国的贫困县数量首次减少。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要靠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精准脱贫是解决群众日常的生活问题,尤其要注意尊重群众的意见,以前的很多项目和脱贫方式,没有认真征求过群众的意见,有些人不想养殖,脱贫的方式却“被选择”了搞养殖业,有些家庭擅长种植,显然脱贫的方式就更适合种植,我们要给群众留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我们要群策群力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在回归群众的基础上高瞻远瞩,选取拥有发展前景的脱贫方式,方能从根本上带给群众致富的信念,燃起脱贫致富的动力火花。
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要以塞罕坝精神从治山治水这个“笨”工作上下功夫。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林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