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7日我国第4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新华社 10月9日)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近年来,贫困地区上上下下下紧紧围绕脱贫摘帽这项“天字号”工程,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连续发起“春季攻势”“夏季会战”“百日冲刺”,舍小家为大家,“结亲帮万户,奔上小康路”等活动,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为解决对标补短和群众认可度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各级党员干部轰轰烈烈开展工作、利用国家扶贫政策,研究制定具体扶贫方案,深入群众,带去好点子、好路子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苗头。实事求是的讲,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都能在政府扶持、社会帮助下,勤劳致富,过上好日子。但确有少数贫困者在贫困面前失了志气,有的怨天尤人,抱怨自然条件恶劣,自己放弃努力,放弃致富希望,有依赖思想,对脱贫攻坚理解不透彻,不主动创新谋路子,即使得到帮扶,也是治标不治本。
脱贫攻坚工作不能剃头刀子一头热,进一步消除部分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让群众树立起“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思想意识尤为重要,上下联动,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最为关键。
脱贫致富奔小康,贫困群众永远是主体,各级帮扶力量只是外因。脱贫攻坚必须通过帮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必须激活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很难解决脱贫攻坚的根本问题,也难以使贫困群众最终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
激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要脚踏实地系统谋划,精准发力,综合施治,全方位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向“我要脱贫”和“我能脱贫”的方向转变。
在农村住房困难户中,就有不少是老年人,不能光靠各级干部去做,去外面上门的、女子外嫁的,都可以回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帮忙建房、改房。
扶贫还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使贫困群众真正树立起自强自立的信心、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不甘贫穷的斗志,自觉把劳动和脱贫致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追求,切实克服各种“等、靠、要”思想和消极畏难情绪,自觉鼓足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做到不脱贫不罢休。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全体党员干部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上来,动员全社会力量,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向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