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干部选派要杜绝“拉郎配”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11 录入:吴玲香 ]

目前,利州区全区共有精准识别贫困村5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420户、贫困人口18973人。其中“插花贫困户”2594户、贫困人口8702人。作为今年计划脱贫“摘帽”的重点区县,利州区为保证选派出的扶贫干部能够与59个贫困村“精准对接”,提出了“因村派人,统筹均衡”的机制,即在派出扶贫干部和帮扶力量之前,先由贫困村自己进行“点单”,然后再由区上对应选派部门和人员进行统筹。(新华网 9月7日)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有效帮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帮扶,谁来帮扶,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帮扶干部“拉郎配”的现象依然存在。根据贫困户或贫困人口的多少,再根据帮扶干部的多少,随意划拨一下,分配几个名额,立即开展工作。这样一来,干部的能力、特长都被完全忽略,贫困户的需求也被完全忽略。这样的帮扶,很容易出现干部弄得精疲力竭,群众满意度却不高的现象。因为这些不对口的干部除了宣传政策、协助落实政策等“输血”式扶贫之外,在“造血功能”上就欠缺了。

基于此,四川利州区的“订单”式选派,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扶贫“短板”,很好地实现了“按需扶贫”。这就要求,各级在培养、选派帮扶干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贫困村的背景、民情、基础、地理位置等存在的差异,从多角度入手去烹出“帮扶大餐”;从群众方面说,需求更是不尽相同,应当作为顾客去“按单点菜”,根据自己的“胃口”,点出适合自己需要的帮扶干部类型。通过这样“两厢情愿”的对接,帮扶干部开展工作顺风顺水,群众利益就更加看得见,满意度自然就高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不对路”的现象。比如,某村虽说是个穷村,但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等都比较丰富,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样的村,就该选出在“扩大宣传”、“招商引资”等方面有一定专长的干部来帮扶,才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倘若大家不假思索,选派一位只善于“调解纠纷”,但外宣意识不强,外交能力较差的帮扶干部,哪怕他再“热心”、再“无私”,也不太可能在帮扶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千万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这样个例子:某职工工作成绩优秀,业务素质高,领导认为此人办事能力强,硬提拔他当办公室主任,负责些外交接待、整理文件、上传下达之类的“轻松活”。殊不知,他虽在业务上有一手,对“领导层”的工作是既无兴趣,又无经验,一阵子下来,弄得苦不堪言,以“辞职”告终。像这样的老兄,在选拔人才时就需要深入了解,做到“人尽其才”,将其提拔为业务部门的领导,那将会出现另一番景象。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培植厚重的干部力量不容小觑。倘若不顾群众的需求,不顾干部的素质、能力、特长,见人就派,管他对路不对路,一味“拉郎配”,简直就是“月下老人乱点鸳鸯谱”,往往浪费了人才,耽误了百姓。须知,“上错花轿嫁对郎”的巧合在生活中的几率无异于“守株待兔”。要得扶贫效果好,帮扶力量不可少。“各村下订单,我们来做菜”,坚决杜绝“拉郎配”,应当成为选派扶贫干部的新常态。这样,干部的潜力、热情都会得到最大的激发,扶贫工作势必迎来崭新的局面。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