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中部某省领导到贫困地区调研,看到各类登记表、记录表甚多,各种展板、作战图满墙挂,脸一沉:不把时间用在办实事上,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干什么?类似这种不重实绩、摆花架子的现象,在基层一些地方还较多地存在着。(8月31日 《人民日报》)
做出成绩,记录下来,既是一种价值肯定,也是经验的积累,这是好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表格化地认识贫困户的情况,弄清楚每家每户的状态,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如果面面俱到“填表”就成了形式主义。一方面,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如果做什么都必须记下来,填个表,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如果要把表填得“好看”,就要“装裱”一番。咋“装裱”?数字造假!很显然,这与“精准扶贫”“真脱贫”的中央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是阳奉阴违。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空口无凭,填表为证”。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各样表非常多,如贫困户花名册、低保贫困户花名册、五保户花名册、一般贫困户花名册、残疾人花名册等,多的达好几十种,而有些表还要求一式三份、四份。以驻村扶贫干部为例,一个村上百户脱贫户的表格,加起来数百张、上千个填写项。不仅要填的表格数量多,每家每户还都有好几张,时常忙到深夜也填不完,而且,每张表格填多个不同项目,费尽口舌向农民都解释不清,有的表格填了一次又一次,来回重复。扶贫干部成了“表哥表姐”。
同时,上级检查时,为了省时省事,一些领导要么直接去村委会看“作战图”,看“表册”,要么让扶贫干部把五花八门的表册送上去,特别是年终总结时,这些的表册分量就显得尤其突出。
正是因为这样,让扶贫造假层出不穷,滋生了“精准填表”的扶贫陋习。根治精准扶贫成“精准填表”的病灶,需要纪检监察部门,严惩造假者,更需要上级部门,上级领导改变“以表格论英雄”的考核思维,摒弃工作好不好“填表为证”的理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五花八门的表册堆得再高,填得再好,没有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增收,都不过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铲除脱贫成绩“填表为证”的生存土壤,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常怀为民之心,常思贫困户水深火热的生活,急困难所急,想贫困户所想,把贫困户当亲人,把贫困户的事当家事,投入真情,在真扶贫、真脱贫上多下真功夫。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西华街道办事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