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基层

[ 作者:夏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09 录入:吴玲香 ]

在网络上流传一篇文章《变味的扶贫!人民日报:要钱的扶贫简单,不要钱的难》,说的是有的地方村上为了完成扶贫任务,直接给贫困户发钱,为了使用扶贫资金,不切实际上马扶贫项目:上级让整理土地。放着坡耕地不去改造,却把荒山给挖得坑坑洼洼。把原来的植被破坏了,牛羊又没处吃草。整理出的土地什么也不能种,国家白白花钱,我们都心疼。

扶贫进展到现在,可以说已经推进到一定的深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要求我们用“绣花”的功夫来扶贫,也就是脱贫攻坚越往后,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力求精准。一切的突破口都放在了“精准”2字上。在现有的扶贫局面上,联系干部、村两委都作为主体上阵,然而过程中谁该做什么,谁能做什么,却难免出现模糊的地界。

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各种扶贫主体层出不穷,谁能做多少,一开始就得分工明确。部门干部来扶贫,只能说当个业余选手,帮助动态监管扶贫户不因事返贫,协助村委建立贫困户档案。驻村干部来帮扶,主要是利用部门优势,协助申请相应扶贫资金,发展优势产业,实施产业或政策带动面上扶贫。然而更多的贫困群众的一对一的脱贫,还得村两委来想办法。举个例子,笔者的帮扶对象已经80多岁、因为年迈独居在破房子里,但是户上有儿有女,也在对老人进行赡养。可是在上级检查中,却不符合“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房子破烂没有达标,这样的问题,是必要要政策兜底才能重建的;老人家的卫生条件也因为不符合卫生标准没有过关,由于老人独居,几十年的习惯已经养成,一时改变谈何容易?村委作为最清楚的情况的主体,不仅要执行上级决策,更下进行底层反馈,把顶层设计中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地方反馈给上级部门。

尽管上级政策的设计得已经足够完善,但基层的情况还是有千差万别。例如水的问题,国家花费几百万元给某些村里修水利工程,让浇地,而村里根本就没有水源,天旱时村民吃水还要到一里外的地方去拉水,国家的钱不是白白扔掉了?例如搬迁扶贫。每口人25平方米,不要钱,这是好事。但新房子离村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远,群众是以种地为生的,住到那里,地怎么种?生产出的粮食放到哪里?不搬吧,国家又不给补助。以后,这里的水、电、路坏了,谁还给修?

习近平总书记早已做出了庄严的承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搞一阵风式扶贫。村两委的力量如何发挥到最大效应,还要看政策向基层的倾斜程度,基层对政策运用、吃透的程度。可喜的是,现在国家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扶贫同步安排部署,向基层派驻了许多驻村干部,这些人才的引进也将会也基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为发挥好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也要求基层不能搞“短平快”的扶贫:只注重扶贫成效纸上的成绩,指标的增长和应付检查的突击,而是要真正让农村的“精神气儿”焕然一新,百姓得实惠,生活有改善,建立长久的“造血”机制,保有自己自足的能力。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州区农业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