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四年来,从为所有贫困人口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到在每个贫困村都派驻扶贫工作队,再到提出“5个一批”脱贫方法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逐渐成为各级党政干部首抓重抓深抓的工作重点,一系列绣花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当前,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期,为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子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一些地区在“举步维坚”和“按期脱贫”的冲突面前,耍起了小聪明,弄虚作假,搞报表脱贫。农户“被增收”、“被致富”口头“算账脱贫”等现象随处可见。这种以点“代”面,汇报材料大变化,实际工作一般化,群众生活无变化的偷梁换柱行为,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实际效果。
与此同时,与扶贫相关的各种文山会海接踵而至。上面出台一个文件、部署一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开到县一级,接下来省、市、县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又分别召开贯彻落实的会议,算下来,有的基层干部同一主题的会要开4遍。不仅如此,很多会都要求一把手去开。其实有的会分管干部开并非不行,一把手开往往需要“二传”,效率下降不说,业务不熟的“二传”很容易“信息失真”。
基层干部大多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之余,还要应对各种文山会海,这就大大地加大了他们的负担,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基层干部把大把的精力花在采集、统计、上报各种材料上,怎么抽出更多的精力,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更好在基层落地?
种种现象的发生,其根源在一些地区没有深刻领会到精准扶贫的内涵,还停留在形式主义和不实之风上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切实反对形式主义、切实转变作风,这样才能更好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里解放出来,去抓工作落实,减轻基层不必要的负担和浪费。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