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宁扶井杆不扶井绳:扶贫要植根

[ 作者:陈燕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21 录入:吴玲香 ]

“靠外力实现脱贫,有可能像手扶井绳,手一松就出溜了,啥时候能像井杆一样,能扶起来,能立得住,就不怕了。”近日,这位河北青龙大森店的村党支书记鲍际英成了全国精准扶贫的新标杆。全国深化改革的浪潮下,每天都有贫困村在向幸福小康生活奋进,为什么一个大山里的村党支部的书记火了?

扶贫其实并不容易,不是说多投入就能有多回报,因病、因学、因灾,多种元素叠加导致的一夜返贫的情况在各处都是存在的。如何摆脱一夜返贫和个体脱贫的现象,完全可以从大森店村的致富路总结一下。鲍际英31岁就被大森店村村民推选为新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全家人反对的时候,这名年轻的村支书顶住压力走到全体村民的前面,担起扶贫的重担。

造盆景,出亮点,是很多基层贫困地区干部的“新本事”。花了大把的精力、财力在个体项目中,在贫困地区不切实际的推广所谓的“致富经”。而鲍际英根据村地理、生态、人文情况找准了扶贫的根本,鼓励大家走共同致富的路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人致富只能是典型,是模范标杆,但是如果不能复制拓印,就没有推广开来的价值。”值得许多贫困地区的深入思考——走什么样的扶贫路。

另一方面许多贫困乡镇的干部不是不想出政策,伸手去帮帮去扶一扶,而是贫困群众的思想成了精准扶贫新的拦路虎。扶贫政策一步步深入,基层干部转变了“假、大、空”的思想,不再花心思摆盆景了,群众的思想却在这个过程中走向了“等、靠、要”的偏颇之路,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井杆虽然扶起来了,但是一旦放了帮扶的手,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扶贫美景说坍塌就坍塌,完全不能自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需要先扶志,扶起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扶起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心,找准扶贫发力点,实现输血又造血的扶贫新面貌,才有可能答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命题。

(作者地址:成都市蒲江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