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罗伟:四类问题恐致耕地红线保量不保质

[ 作者:罗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9 录入:19 ]

近年来,各地区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严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恐致耕地红线“保量不保质”,影响粮食安全,值得警惕。

一是占优补劣,耕地占补“不平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三令五申要求耕地占补平衡,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建设用地单位不直接承担耕地补充任务,而是交纳耕地复垦费后,由县级地方政府和土地部门进行补充,致使土地部门既负责耕地开发,又负责开发质量监管与验收,影响“占补平衡”落到实处,甚至导致部分地区“创新”措施,采取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手段,导致耕地占补“质量不平衡”。据湘西北某县耕地质量管理处工作人员反映,近年来该县建设占地多为城镇近郊、公路沿线以及平坦地区的高产农田,而补充耕地多为丘岗坡地或滩涂地,土地质量不高。又如,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督察发现,“十二五”期间,湖北、湖南、贵州三省共批准建设占用水田148.4万亩,占批准建设占用耕地的56%。而三省补充的水田仅14.31万亩,仅占补充耕地数的5%。

二是施肥增产,耕地地力逐年下降。由于部分农民与地方政府都渴望粮食增产、丰收,但耕地基础地力难以支撑粮食连年高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部分农民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和有机质下降。例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曾指出,当前农民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导致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介绍,我国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有50%左右,而欧美国家是70%到80%。由于对耕地过度施肥求高产,近十多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下降了5%。

三是收益偏低,耕地保护“上热下冷”。由于小农经济收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部分农民对耕地污染、地力下降等影响耕地质量问题认识不足,出现上级政府千方百计保护耕地,基层农民却积极性不高的“上热下冷”现象。例如,2016年11,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黄土店镇部分村民挖农田采金致肥沃水田土层受损,而该市其它乡镇也曾出现过农田采金现象。又如,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东祝村村民在得到陕西弘宇科工贸有限公司给予的好处费后,同意将近2000吨废酸倾倒在该村闲置土地上,造成土壤酸污染。

四是工业下乡,耕地污染日趋严重。部分被城市淘汰的高污染、粗放型工业企业转向乡村,排放的污水、固体垃圾、金属粉尘等造成乡村耕地严重污染,耕地质量严重下降。例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中国粮食生产形势时曾指出,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达到19.4%;近年,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称,全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在全国约140万公顷的污灌区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灌区面积的64.8%,长三角部分地区大片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湖南、江西红壤丘陵地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忧虑。

作者单位:中共桃源县委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