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亚博: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几点思考

[ 作者:王亚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9 录入:19 ]

最近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也涌现出了一批好人、好事、亮点作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走进了一些误区,笔者作为奋战在基层一线的人员感触颇深。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各地统计口径不一样,导致贫困人口识别不准;上级督查检查频繁,下级疲于应付,出现了所谓“数字脱贫”等现象;扶贫政策缺乏延续性,省市一级政策变化多,导致基层操作困难,易引起新的矛盾;省市检查多以群众满意度为最终标准,缺乏客观的评价体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也对扶贫工作有几点建议:

一是统一标准,防止识别不准。目前扶贫统计尚未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口径及标准化的计算公式,既有统计部门的加权推算方法,也有农业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计算方法,导致扶贫数据差异较大,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另外,标准规范也没有限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标准本该有所不同,但目前我国各地的贫困标准并没有适时调整,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心中无法形成一把准确的标尺。统计误差的存在以及标准规范的不统一,又会直接导致贫困户的名额分配出现有的地方过多,有的地方过少的现象,严重影响精准度和效果。建议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对细节进行明确,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扶贫。

二是注重实效,切忌形式主义。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出现了“在贫困农户收入数据上做文章,玩数字游戏,靠数字脱贫”的不良现象,让贫困群众“被脱贫”。现实中,有些帮扶干部把精力用在了“算账”上,“研究”怎么把帮扶对象脱贫的“成绩”尽快“算”出来。这种“数字脱贫”反映在书面上是按照计划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了脱贫任务,却毫无实际意义,贫困群众家里原有多少收入,现在还是多少收入,脱的是贫困的“外衣”,而不是贫困。扶贫开发事关增进人民福祉、巩固党的执政之基,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唯有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才能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啃下来。

三是科学评价,确保脱贫真实。科学建立扶贫工作考核体系,对贫困户的脱贫效果进行动态跟踪监测、科学抽样,不仅对贫困户的短期产业收入进行核算,还要对中长期产业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综合界定是否真正脱贫。对于贫困乡村的减贫摘帽考核,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严格对照产业规划和实施进程、发挥效应、群众受益程度等进行考核,形成横向与其他地方比较、纵向与当地过去比较的评价体系,以真正发生的变化作为是否减贫摘帽的硬性指标,确保脱贫效果不含水分,脱贫数字科学客观,走出“数字脱贫”的怪圈。

作者单位:中共凤县县委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