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央环保督察高压态势之下,各地对环境污染问题重拳出击,农村秸秆禁烧工作成为基层的工作重点。但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民对突如其来的秸秆焚烧严防、严查、严惩表示不理解,并形成四类错误认知,导致部分农民对政府焚烧工作心存抵触,秸秆焚烧问题“久治不愈”,值得关注
认为政府“欺软怕硬”,纵工欺农。近年来,在“工业三废”污染事件频发、汽车尾气成重要污染源、矿山废水废渣污染严重等二三产业污染问题严峻的大背景下,部分农民尤其是南方地区农民认为秸秆焚烧相对于工业、服务业的污染微不足道,政府不好好把这些主要污染源整治到位,反而对焚烧秸秆“小题大做”,是打着环保名义欺负农民;有些农民还认为秸秆焚烧是几百上千年来的传统,工业污染严重之前也未发现秸秆焚烧带来多大环境污染,工业污染才是罪魁祸首。因此,部分农民对于政府通过罚款、拘留等强制手段来禁烧秸秆,而对工矿业、三产污染整治不力,是典型的“欺软怕硬”。
认为政府“头痛医脚”,轻城重乡。在当前城镇污染严重、雾霾大而乡镇污染相对较小的背景下,部分农民认为防污治污的“主战场”应该在城市而非农村,对于政府花大力气、基层干部几乎全员出动禁烧的行为不理解,认为是“头痛医脚”——搞错了方向,下错了药,应而对政府禁烧工作不太配合。
认为政府“一刀切”,堵而不疏。由于大部分进行秸秆禁烧的农业县市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补贴农民大范围地利用无污染方式处理秸秆。因此,只能被迫通过严监管、严打击来禁烧。部分对现实情况不是很了解的农民群众,对政府心生埋怨,认为政府是“一刀切”式的处理思维,堵而不疏,只知道强行禁止,而不为农民提供合理处置秸秆的途径。
认为政府“不顾实际”,忽视民生。当前许多地区禁烧秸秆工作的现状是,基层政府宣传到位了,农民群众也知道政策了,政府也提出了秸秆翻压还田、搬运离田等无污染处置方式,但无奈许多农村地了农动力流失,留守老人年老体衰,根本无法翻压和运走,而请人处理成本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禁烧工作让部分百姓觉得不近人情、不顾民生,为了应对环保督察,就一纸禁令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农民身上,而不考虑到农民身上的难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