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这对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2011年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以来,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强化绩效理念,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大部分市、县基层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尚未能全面深入开展,其工作的推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一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处于摸索实践总结经验阶段,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一部关于预算绩效管理明确规定的法律,只是在新《预算法》中提纲挈领式地一带而过;二是没有一整套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责任考核制度建设不全面,配套措施不具体,规范性的制度多,操作性的办法少,甚至是应付检查考核,流于形式并未贯彻落实执行。没有完善健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这就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盲目性,致使绩效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全面推进。
二、缺乏牢固的绩效理念,绩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职责不明确。一是通过几年的绩效管理工作的摸索开展与推进,绩效理念逐步建立,但并未牢固树立,“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还普遍存在。个别部门、单位甚至是基层财政部门相关业务股室只管争取资金上项目,至于使用资金的效果如何,资金使用完后、项目完工后是否达到绩效目标,则与己无关,资金用得好坏的约束激励机制不明显,责任不明确。二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整体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懂管理、懂业务、懂专业、懂操作的复合型人员缺乏,不仅在预算部门,也包括第三方中介,尤其是在基层县、市更为突出,加上预算部门、单位对绩效工作不够重视,普遍人员不足,一般都是身兼多项工作且不懂业务的人员兼职绩效管理工作。
三、绩效基础工作不规范、不扎实。一是缺乏共建共享的预算绩效数据信息库,使得绩效管理数据信息收集采集工作很困难。由于编制预算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项目库,预算执行时也就未归口到相应的项目中拨付核算,同一专项资金分散在各预算部门、各项目中使用,归口财政部门多个业务股室监管,收集整理分析汇总项目资金使用绩效情况时很麻烦;二是没有科学、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客观衡量标准、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操作流程细则。目前财政绩效指标体系比较抽象,不够通俗易懂,设计上过于强调专业性,忽略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方面的可操作性,非专业人员不能准确地理解指标内容,从而加大了单位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的申报难度,难以准确地填报相关指标,不能较好地反映以绩效目标为前提,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目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目标指标不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方面的综合、立体评价的衡量要求,不能突出绩效特色和重点,绩效目标申报时很难定位定量定性,绩效评价时感觉很空洞盲目,无法确保绩效评价结果客观、真实、有效、可比性强。
要全面推进、深入开展县市基层绩效管理工作,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推进:
一、加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要明确规定将绩效目标、监控和评价、结果应用作为预算编制、调整和执行的重要依据。同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与行政问责相衔接作出明确法律规定。从法律上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的权威性。二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涵盖绩效目标、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等各环节管理制度;三是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和细则。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订系统规范的操作细则和流程,明确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工作职责,规范操作程序,提升工作质量,健全协调机制,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夯实工作基础,规范基础工作。一方面完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可在现有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加快对绩效指标的研究设计和修订补充,形成涵盖各类各项支出,符合绩效目标内容,突出绩效特色,达到真正细化、量化绩效目标的的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绩效指标;同时加强绩效标准值及权重设置研究制订工作,形成体现计划、行业、专业等各方面特点的各类评价标准,合理设置权重分值,并实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以项目库、指标库、专家库、中介机构库、评审与采购库、部门预算、决算情况、财政支出预算执行库、政策法规资料库等为基础的智能信息库建设,横向覆盖各类型财政支出(项目支出、专项支出、整体支出),纵向覆盖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事前绩效目标、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管理结果应用),将财政各部门、业务主管部门、预算部门和外部中介(专家)等有关的绩效信息和对象有机联系起来,为实现绩效信息的互通与共享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最后,扩大绩效信息的公开力度,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使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定期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大绩效工作的影响力和舆论宣传,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三、加强编制、机构、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充实人员的同时,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基层绩效相关人员(不仅在财政部门,也包括预算部门,还包括参与评价的第三方等),培养一批懂业务、懂专业、懂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急不可待。
四、树立牢固的绩效理念,强化责任观念,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内部各部门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预算部门是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责任主体,也是提高预算绩效的责任主体,要强化部门和预算单位的责任观念,充分发挥部门和预算单位的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组织指导和沟通协调,与部门和预算单位一起共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形成工作合力。
作者单位:资兴市财政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