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困地区因自然条件差,生态、生活环恶劣,人们的生产技能和意识形态较低,因而,对精准扶贫帮扶工作造成不可或缺的影响,本文就是贫困地区当前精准帮扶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对策,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贫困地区 精准帮扶 现状 对策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全国各地正在打一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而脱贫攻坚关键在帮扶。帮扶工作的好坏决定着扶贫的成败,而目前的帮扶工作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前的帮扶工作有忧有喜,可说忧喜参半。
一、贫困地区脱贫帮扶工作的现状
以凤山为例,凤山县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不足,农业增收渠道单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全县46个贫困村,11807个贫困户,49389贫困人员,贫困发生率25.7%,是广西贫困发生率高于25%的县份之一。
(一)基础设施落后。凤山是不通高速和一级路,只有一条通往县外的准二级路,通乡镇公路均属等外路,且破烂不堪,村屯公路太窄、会车难等问题突出,石山地区饮水条件靠家庭水柜,供水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贫困户脱贫意识差。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脱贫攻坚内动力不足。
(三)政策宣传不到位。据了解,目前贫困群众对什么叫精准扶贫、精准帮扶、帮扶包括哪些内容、什么项目,主要有哪些政策、贫困群众怎么搞才能脱贫等等一概不知。
(四)精准度不高。存在着弃真型误差和存伪型误差①,即符合帮扶条件群众没有全部受益,不符合条件的人有些也享受到扶贫的优惠政策。
(五)缺少灵活的帮扶政策。尤其是因地制宜、因人定策的政策,使帮扶工作四处碰壁,无从发展,而只限制于单个产业等现象。
(六)上下配合不到位。工作不负责任,缺乏使命感、紧迫感,使贫困群众无法享受应有的待遇,如低保户工作,低保户材料上报到乡镇直到县区市后,因有些乡镇问题,一丢了之,石沉大海,使低保人员从精准识别至今被断了粮。
(七)帮扶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当。目前,绝大多数帮扶人员下到贫困户,只是忙于推测估算,填写扶贫手册,搞数字游戏,不履行帮扶责任人的责任,没有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八)帮扶人员的责任心不强。致使贫困群众的利益受损,影响生活,脱贫致富。如贫困户的医保金被停或应保不受保,发展产业的贴息贷款不得等具体问题视之不理,没有同情心和真情感,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和紧迫感。
(九)忽视对帮扶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扶贫政策和相关帮扶相关知识、常识,尤其是表、卡、册的填写和数据来源的分析、收集整理等,因此,造成政出多门、师出多人,数字东拼西凑,表卡册的填写各行其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
(十)缺少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帮扶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时间紧,事关整个脱贫攻坚的成败。因此,对工作成效显著者奖,工作态度差、不负责任者罚,相当必要。但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奖惩制度,只是动不动就处分人和绩效等极左行为,哪怕只涂改字体,排错名次顺序等都受到通报处分,极大地伤害了帮扶人员的自尊心和尊严,挫伤了帮扶干部的积极性。影响到整个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帮扶措施
(一)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抓好通县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乡镇上等级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二级、村屯公路升级的目标;其次,加强贫困地区人畜饮水项目建设和农网改造工程,彻底改变贫困地区水、电、路落后的面貌。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了积极的思想,才有致富的希望,只有改变思想,才有可能实现脱贫。思想脱贫是第一要务,转变观念才是根本出路,贫困地区因有的旧的传统观念和长期的贫困状态导致部分贫困户养成对贫困生活的适应和惯性,造成贫困状态和贫困心理的长期稳定②。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转变思维方式,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创新扶贫工作方法,使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
(三)狠抓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帮扶干部进村入户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党中央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制度。包括产业、就业、教育、培训、金融、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医疗救助、低保、生态补偿等各种政策,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尤其是各级各地出台的产业富民等激励政策,使贫困群众更积极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实现脱贫致富。
(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因此,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深挖贫困群众内部的发展潜力,把种什么、养什么、靠什么增收由贫困群众自我选择,让贫困群众都能走上自主脱贫、自主发展的路子,如在石山地区养山羊,种核桃、金银花、药材等,在土山地区发展板栗、杉木等林业产业,在沿河地带发展清水鱼、清水鸭等。在因人施策。对有劳动力无技术贫困家庭,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或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因学致贫的贫困家庭,建立健全从幼儿到大学覆盖教育全程的资助救助,对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家庭,实施医疗救助,对于退耕还林的贫困户,实施生态补偿,对于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户,实施异地搬迁工程,对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低保兜底政策解决。
(五)注重帮扶干部的知识技能培训工作。帮扶干部知识技能等素质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到脱贫攻坚的成败,因此,加强对帮扶干部业务知识的各种技能培训,使他们应知尽知、应会尽会,十分重要。所以,要从帮扶干部的责任心,紧迫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帮扶的基本内容,产业的实施,数据的来源的分析评估,直至表卡册的填写等进行系统的培训,造就一支动真格、用真情、真扶贫的干部队伍。
(六)改变检查核验方法。要改变过去对贫困户的检查核验只是重在看扶贫手册的数据等,不看具体脱贫办法措施。如发展产业和增收项目的实施及效果等关键性内容,要脚踏实地核验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增收项目的实施及效果等实际内容,不搞数字游戏。对帮扶成效核验,复次检查验收,要与被帮扶户和就近的农户了解帮扶干部是否受贫困群众的欢迎,帮扶结果是否高兴是否满意,尤其是把被帮扶户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帮扶干部的标准。
(七)严格问责制度。成立一支过硬的问责队伍,专门负责对帮扶政策的落实、符合扶贫条件不能享受优惠政策或列入贫困户,且得不到应有的扶持,如低保兜底一时得不到兑现等问题,逐一跟踪,逐个检查,逐个落实,对那些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人员实行严格问责。
(八)严格奖惩制度。在整个帮扶工作中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奖惩制度,克服当前只罚不奖的消极态度,要严格奖罚分明,应奖则奖,该罚要罚,使帮扶干部敢于作为、敢于担当。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唐任武,2015年10月21日,人民网——人民论坛
②、《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武晓辉,广西日报,2017年01月10日
作者单位:广西凤山县老科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