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文峰:扶贫到户新路子

[ 作者:李文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3 录入:19 ]

——让贫困农户融入景观苗木产业链

对于贫困村、贫困户来说,贫困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缺信息、资金、技术等脱贫致富的门路,如何选准并发展好特色产业,把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经营纳入到产业链中,既提高其收入,又让他们受到信息、技术、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渗透、辐射,这是当前贫困地区如何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扶贫到户亟待破题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通过创业能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特色产业推动扶贫到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试点。

一、景观苗木特色产业的发展背景

今年42岁的点军区牛扎坪村农民党员姜少华,10年前在乡镇企业下岗后先后办茶楼、开餐馆、做苗木生意。2007年成立了大华园林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300多户,在6个贫困村发展苗木基地2000多亩,带动农户2000多家,解决2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2015年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社员户平增收2万元,进入产业链条的农民年人均增收6000元。近年来姜少华先后获得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全国绿色小康户等荣誉;他和村民们在省级贫困村牛扎坪村创建的景观苗木园,先后成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共青团“保护母亲河—宜昌青年志愿者植树活动”的教育基地、全市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湖北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牛扎坪村山多田少,九山半坡半分田,村民多为葛洲坝工程后靠移民,1000多亩山地支撑不起2000多名村民的腰包。曾经作为主导产业的500多亩柑橘在大实蝇频繁危害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夹击中日渐萎缩,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缺乏主导产业、缺少增收门路,留守老人生活困难。村子对岸是江北繁华富裕的城区,江南这边是闭塞贫穷的山村,贫富反差极大。村民自编顺口溜说:好男不种责任田、好女不嫁牛扎坪。

就全区而言,如牛扎坪这样沿江、沿河的山村比较多,这些村组最大的资源是山地,靠山吃山,怎样吃法、如何利用?按照全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城市新区的目标和全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要求,根据宜昌城市发展的总体态势以及点军的区位环境、资源条件,区、乡、村各级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比较分析,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景观植物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点,连续5年来,区委1号文件明确提出对景观植物种植大户在贴息贷款、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奖励、扶持;全力推进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宜昌市高农科技公司)、1个景观苗木专业合作社、10个苗木专业村、100个景观植物大户、323省道观光农业及旅游新区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宜昌城区及周边地区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姜少华意识到一个重要的商机,这就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城市园林绿化这一新兴产业。2007年3月,姜少华利用牛扎坪村荒山资源,在朋友的加盟和资助下,投资200多万元搞起了根雕和绿化树种植,成立了宜昌市点军区濒危植物保护及花木苗木产销协会。

至此,姜少华这一创业能人及其景观苗木产业化扶贫路子脱颖而出。2007年9月,牵头成立了大华园林专业合作社,以精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理念经营苗木,打造精品,拓展市场。2014年5月,在大华园林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成立南山园林有限公司,按照产业共创、资源共享的思路,带领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真正服务新农村、发展新农业、造就新农民。

二、创业能人带动景观苗木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扶贫到户的做法

1、主动承诺每亩每年纯收益不低于5000元,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点军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去年全区在全省重点老区乡镇联棚乡---五文公路沿线大力发展景观植物产业。姜少华作为示范大户,牵头召开群众会议,积极动员农户发展景观植物,在农户怕赔本、不愿调整的情况下,姜少华注册成立南山绿化公司,用公司资产承诺:凡和公司签订合同,种植景观苗木的,每亩当年纯收益不低于5000元(桔园收入3000元左右)。随后带领农户代表去枝江、长沙等地参观、考察,免费向农户提供苗木、技术,农户只出土地和劳力,并与农户签订苗木回购合同,由姜少华统一负责销售,有效的解决了农户缺资金、缺技术、销售难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一年来仅联棚乡楠木溪村发展景观种植户100多个。

2、积极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进入产业发展链条。几年来大华园林专业合作社会员从最初8户发展到目前的300多户,与区内5个乡镇(办事处)近2000户农户签订了苗木回购合同,会员突破区域范围,长阳、枝江、当阳、兴山、五峰等县市都有合作农户,以点带片建成生产基地6个,培植绿化苗木面积由最初40亩发展到2000余亩,逐步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园林苗木绿化产业为载体,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基地强势拉动为龙头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还成立了绿化销售团队20多个,建立了专业的销售队伍,通过互联网、参与招投标、上门推销洽谈等多种渠道争取订单,实现产销结合。省级插花贫困村范家湖村葛洲坝工程移民王志喜,原来单纯种植蔬菜,在姜少华的示范带动下调整产业结构,姜少华为他提供苗木、技术并以市场价优先回收,现已发展花卉苗木20多万株,实现年收入5万多元。

3、全力开拓园林景观苗木市场,让更多的贫困农户分享产业收益和扶持政策。在大华园林合作社的基础上,姜少华去年组织成立了南山园林有限公司。为了带动大家共同富裕起来,他组织本地对根雕、绿化树感兴趣的农户加入进来,毫无保留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坚持每年无偿举办苗木种植实用科学技术培训,而且借助已有的销售市场帮助农户销售,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联棚乡的苗木种植大户向长平由于缺乏市场信息,20多亩的苗木困在地里无人问津,姜少华得知后,主动为其联系市场,帮助他解决了销售难题。几年来,姜少华先后联系带动38家景观苗木种植户,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苗木,使他们个个都成苗木种植能手。在今年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姜少华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主动要求“帮助一名困难党员,支持一户贫困家庭,关心一名贫困学生”,打算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引导等方式,使被扶持的群众摆脱困境,尽快走上富裕的道路。

今年,牛扎坪村作为省级插花贫困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姜少华的合作社将新增农户350户、新建苗木基地165亩。未来两年,姜少华打算在点军区建成川东鄂西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交易、仓储中心,将景观苗木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亩以上,并将联棚河沿线打造成绿色走廊、建成濒危植物生态园,在产业化扶贫链条中带动更多的农户。

三、几点启示

姜少华作为一个创业能人,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机遇中,通过景观苗木这一产业,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组建农民专业服务组织,为贫困农户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分享政策资源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平台。为插花贫困地方,通过能人示范带动、产业扶贫到户探索了一条路子。

1、带动了新产业。景观植物蓬勃的发展态势,既美化了区域环境,又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的好渠道。区、乡、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按照建设一批苗木专业村、发展一批大户的思路,加快323省道观光农业带建设,推进了景观植物产业快速发展。区扶贫、农林部门每年组织专家下乡授课,传授种植新技术;对典型大户,予以表彰奖励。并成立了两家园林绿化公司,承接各类绿化工程及组织苗木销售,依托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农公司,为景观种植户培育优质种苗。在系列措施助推下,去年全区景观植物种植面积达4068亩,创产值3012万元,省级贫困乡土城乡茅家店村人平纯收入达到61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绿化苗木基地和专业村。

2、培育了新农民。这些年来姜少华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根雕、绿化树种植,积极为乡邻传技授艺,他在自家办起了活动室,将科技书籍、光盘免费提供给村民学习。同时还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请来园林专家为村民授课,农民反响强烈,姜少华的家也成了农民寻找致富点子、了解市场信息、解决科技难题的加油站。还有土城乡茅家店村桂花树种植大户杨德金,也是无偿传授技术,免费提供苗木,帮助统一销售,带动全村大多数农户搞起了苗木栽培,村民杨德财原来穷得叮当响,几年来靠在荒山种树成为百万富翁。姜少华、杨德金等一批能人让荒山披上绿装、带动村民致富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有的被宜昌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劳动模范,有的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务创业之星称号;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中,锻炼了一批有市场眼光、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3、探索了新模式。作为城郊“灯下黑”的贫困地方,各级扶持资金比较有限,如何让有限的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带动更多的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姜少华这一能人带动模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以前,为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我们采取发放柑桔、茶叶树苗等办法,为部分贫困户建起了多经园,采取发放生猪、土鸡、山羊种苗等办法,探索扶贫到户,但大多没有成功。究其原因,一是没有适合的产业;二是没有合适的载体。姜少华带动的景观苗木产业,依托辖区广阔的山林资源,顺应目前城市发展的市场需求,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实,在贫困地方能够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姜少华创办的合作社和苗木公司,直接网络了贫困农户和农民,农民可以在公司或基地务工,每天除吃饭外,还有60元的现金收入,农户种植的苗木合作社和公司可以保底收购,农户收益有保障,这一服务组织和运作形式,农民容易接受。其实近年来各级扶贫部门对姜少华及其合作组织的扶持资金累计不到10万元,但这些都通过苗木直接补贴到了贫困农户和基地建设,与合作社每年1000多万的收入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但通过政府扶持,培育能人,让能人在产业化扶贫中带动更多的穷人,这才是姜少华及其合作社的不同寻常之处。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扶贫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